老覃近日在追电视连续剧《换了人间》。
剧中出现了这么一个情节:新中国成立后,南方开展土改。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的黄炎培收到家乡好几个乡绅地主的“诉苦信”,信中大吐苦水,说什么地少土瘦,又说什么日子难过,连押金都退不起的话。
老覃在这时说明一下,所谓的押金,是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时向地主交纳的押金,其用途是收成不好时,佃户缴不够地租,地主好从押金中扣除。
黄炎培收到这些“诉苦信”,心生同情,好几次找毛主席、周总理反映,说我们下面的工作组存在有问题。
毛主席对这件事的处理非常有意思。
他说,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建议黄炎培亲身到地方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了解事实真相。
黄炎培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议,到农村走了一趟,回来后没有话说了。
看到了剧中的这一段,我突然想起了齐白石老人。
齐白石老人是个世界级的画坛大师,他晚年的作品饮誉海内外,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是国宝,件件都是传世之作。
更难得的是,齐白石老人还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气节的大师。
老覃之前著作有《隐忍与抗争》一书,书中用大笔墨写了“七.七事变”以后,齐白石老人在沦陷区的北平和日伪施行的拉拢政策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的故事,很是大快人心。
1945年8月15日,齐白石在收音机里听到的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他迫不及待地约侯且斋、董秋崖、余倜等几个好友到跨车胡同家中举办家宴,庆祝胜利。席间,他诗兴大发,挥毫赋诗一首,其中的“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一句,将胸中的欣喜之情尽泻于纸上。
当然,让白石老人更高兴的事还在后头。
1949年3月,解放军进驻北京后,他就收到了毛主席的一封亲笔信,邀请他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毛主席和齐白石都是湖南省湘潭人,毛主席家在湘潭的韶山冲,齐白石家在湘潭的白石铺杏子坞,两地相距只有45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又把白石老人接到中南海自己的家里作客。
为了照顾白石老人年纪大,牙口不好,他还一再叮嘱厨师把菜煮烂些。
席间,毛主席风趣地对白石老人说:“你原名纯芝,我原名润芝,两人小名都叫‘阿芝’。我该尊称你一声老哥哟!”
白石老人作为酬谢,把一幅自己作于1941年的精品《苍鹰图》以及一方自己视为传家宝的端砚赠送给了毛主席。
不得不说,两人是一对亲密的忘年交。
白石老人的家乡湘潭县茶恩寺乡开展土改运动是从1950年11月开始的。
特别补充一下,白石老人出身于清贫如洗的农家,少年时代很苦,4岁就给地主放牛,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但是,随着他在画坛上声名鹊起,他的画作越来越值钱,他的家财就丰盈了起来。
齐白石正式结过两次婚,原配夫人陈春君为他生下3个儿子,这3个儿子都在农村老家;他定居北平后,又纳了18岁的胡宝珠为妾,和胡宝珠生下4个儿子,除了一个早夭,这3个儿子都生活在北平。
白石老人对这6个儿子都很爱。
在七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老家盖房子置地,把这些乡下的不动产当成遗产留给乡下3子;而拟把北平的房屋和自己手上的现款留下身边3子。
那么,白石老人在乡下购置和建造的土地和房屋有多少呢?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水田200多亩、山林数十亩,另有三处大院落。
按照这个数目,那白石老人的3个儿子,必须是妥妥的“地主”了。
何况,白石老人的这3个儿子,因为土地太多,自己根本耕种不过来,就干脆不耕种了,全都租给佃户耕种,自己坐收地租。这,也是地主的一个标志。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就是要解放全中国,为广大穷苦百姓谋福利的。
历代封建王朝为什么走不出兴衰更替的怪圈?
其中的一个重大因素就是土地兼并问题。
蛋糕就这么多,这部分人分多了,另一部分人就分少了。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那么,1950年11月,湖南的土改运动开始后,齐家的土地就被充公了。
齐白石的儿子看着自家的土地被充公,还被要求退还之前收取佃户的押金,赶紧写信寄往北京,向老爹伸手要1000多块银元的押金。
收到儿子的信,白石老人想到自己和毛主席的交情,就给毛主席写信,紧急求救,信中提到,愿意把自己家的田屋献给国家,归还人民,但对于自己被划定家庭成分的问题,请毛主席“请求向地方政府打个招呼”。
毛主席读了齐白石的信,非常重视,他给老人回了一封信,只说“来信已转寄湖南省人民政府”,让老人安心。
但他却让回湖南老家的毛岸青向乡政府和土地改革工作队负责人传达了关于自己家的田地和成分的处理意见,明确表示:自己家的不参与分田,家里的家产由政府处理;至于家庭阶级成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实事求是。最后强调:人民政府执法不循私情才会得到人民会的拥护。
有了毛主席的明确指示,那么,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王首道、以及时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兼县长的杨第甫在处理齐白石家的问题时,并没有偏离现行政策给予破例照顾,最终上报的结果是:“经查齐白石先生及其子其孙的家庭成分均为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