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古代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古代军队嗷嗷叫的往前冲。在各种古籍中,也常常能见到士兵舍生忘死得冲锋的记载。那么在古代战场,第一排的士兵明知必死,为啥还抢着往前冲呢?
精锐作为第一排
第一个原因是第一排士兵往往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不同国家、不同历史的军队,在排兵布阵上有不同的习惯。但不管这些习惯有什么变化,第一排的士兵往往都是非常精锐的士兵。比如《资治通鉴》中就记载:西夏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命郎’。意思是西夏军队中的第一排都是勇敢善战的汉人,他们被称为“撞命郎”,也就是敢死队员。
当然,历史上也有炮灰打前排的军队,比如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蒙古帝国军队。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前排就算是一大群炮灰,也有一批精锐作为骨干,这些精锐会带着前军冲锋。蒙古帝国的军队则有些特殊,因为蒙古军队的主力其实是炮兵。
大众心目中的蒙古帝国军队以骑兵打天下,然而事实正相反,真正帮蒙古军队打下大片领土的东西是火炮,他们的马其实只是交通工具。所以蒙古军队的第一排不需要有太强的战斗力,只要能拦住敌人,阻碍敌军大部队的行动就好。
古代的军功爵位制度
第二个原因是军功制度。军功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阶级地位。以秦朝为例,秦朝军功爵位分为20级,每一级之间的待遇非常大。最低级的公士每年能从国家那里领到50石粮食,并配有一倾农田、一个宅子和一个仆人。第二级的上造每年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到100石粮食,并发两栋房子、三头牛,可以配两个奴隶。
根据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秦兵每杀死一个带甲的敌军,能直接升一级。秦兵如果升到最低级的公士,那就能保证自己能吃饱饭了。如果升到第二级的上造,那在古代基本等于过上了小康生活。而且秦朝的军功爵位可以继承,如果自己战死,自己的儿子或其他亲人可以接替自己。
除了秦朝,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流行军功爵位制,比如说明朝杀三个敌人可以晋升一级。当然,到了明朝后期,因为缺乏监管,明朝出现了杀平民晋升的情况。此外,就算没有军功爵位制,那还有其他的奖赏。比如在戚家军里,杀敌一人可赏银三十两。所以在古代士兵的眼中,能排第一排并不是送死,而是有了发财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换谁谁都会上。
古代战争的伤亡率
除了切实的利益,古代军队的伤亡率低也是重要原因。古代军队,伤亡率超过3%到5%已经算伤亡较为巨大,伤亡能超过10%已经算损失惨重。所以站在第一排并不是必死,绝大多数士兵不会担心站在第一排是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