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49年1月,我军开始统一编号序列,将全军分为四大野战军和十六个兵团,其中下辖第3、第4、第5兵团共10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加上桐柏军区的58军,一共11个军。
和其他野战军不同的是,二野在排列部队番号时没有按纵队序列顺排,而是打乱了顺序:第十军原为中野二纵、第十一军为中野三纵、第十二军为中野六纵;原中野四纵和赵寿山起义部队38军改编为十三、十四军,原中野九纵为十五军、原中野一纵为十六军,原中野十一纵为十七军,原一纵二十旅和豫皖苏军区部队为十八军,陕南军区部队为十九军。
凭笔者对军史一点点粗浅的了解,认为解放战争时期,表现最佳的是十一军、十二军、十三/四军、十六军五支部队,对应中野一、三、四、六等四个纵队,这五支部队可称为王牌。位居第二档的有第十军和第十八军,对应中野二纵和一纵二十旅+豫皖苏军区部队。
如果考虑到建国后的表现,二野王牌部队可以扩充为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八等六个军。
有人就说了,凭什么说他们是王牌,凭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痛打垃圾国军刷出来的战绩吗?比如进军大西南一个月消灭90多万国军?
还真不是,这六支部队在外战中表现也相当突出。
那么,哪支部队对外战绩最突出呢?
首先说说参加抗美援朝战役的12、15、16军和配属给12军的11军31师。
最先入朝的是十二军(含11军31师)和十五军,隶属于第三兵团,司令员是大名鼎鼎的王近山。
一开始,三兵团入朝高开低走,表现确实一般,五次战役时第一阶段在涟川以北遭到美军第3师、土耳其旅抵抗,与敌人形成对峙。和其他兄弟部队大踏步突破临津江相比,进展较慢。
五次战役第三阶段,志愿军各部奉命向北转移,倒霉的是,美军飞机早早炸毁了第三兵团通讯车,导致兵团部与各军联系中断,各军只能各自为战,12军、15军在敌军的疯狂进攻和穿插包围下艰难转战,最后全身而退。
其中最神奇的就是配属给12军的11军31师91团,这支部队的老底子是八路军769团,前身是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十师,鄂豫皖苏区的创始部队之一。
由于五次战役第二阶段91团奉命向南穿插,此刻,该团位于全军最南端的三七线一带。团长李长林果断决定:全军穿上韩军的军服、钢盔,绕过美军布防的地方,专门跟韩军打照面,走公路大摇大摆向北突围。从5月21日向北转移以来,仅五天时间就胜利与主力部队会合,不仅没损失一兵一卒,还活捉了一千多韩军俘虏。
五次战役结束一年后,三兵团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1952年秋季,范弗利特发动金化攻势,妄图占领上甘岭,打开通往平康谷地的要道。一开始,由于我军把重点放在了西方山方向,导致敌人进攻的第一天就占领了上甘岭表面阵地,15军45师在军长秦基伟和师长崔建功的指挥下转入坑道,接连与美七师、韩二师进行激烈的争夺。军长秦基伟还指挥44师在西方山方向发起反击,分散敌人火力,趁机将战线向前推进十多公里。
10月底,15军发起第一次大规模反击,一举全歼韩军31团。11月1日,31师也参加了战斗,收复597.9高地,并打退了美韩军多次反扑,著名的孤胆英雄胡修道就是出自31师93团。11月20日,新增援的12军34师106团到位后又收复了537.7高地,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
笔者认为,上甘岭战役防守阶段,15军居功甚伟,通过坚守坑道近一个月,力保上甘岭主阵地不失,15军因此一战成名,回国后被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点名,成建制转为空降军。在反击阶段,11军31师和12军34师表现更好,4个团的兵力在20天时间就收复了之前丢失的所有高地,不愧是中野头号王牌。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12军被调到东海岸执行反登陆任务,15军也于1953年1月将上甘岭阵地交给了来接防的24军。
16军于1952年年底入朝,划入九兵团,该军是我军第一个机械化军,以46师为例,该师下辖3个步兵团,1个坦克团(1个坦克营、1个自行火炮营)、1个炮兵团(3个炮兵营)、1个反坦克炮营、1个高炮营,颇有后来机步师的模样。可惜入朝太晚,没捞着什么仗打。军长尹先炳,本来按资历和战功可以授中将,可惜因为生活作风问题,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
再说说参加过南疆烽火的13军、14军。当时西线虽然也有11军参战,可11军是1969年新成立的简编师,下辖两个步兵师,在战前才扩充为甲种师,和原老二野的11军关系并不大。
13军是当时我军最有热带丛林作战经验的部队之一。该军经历过中缅边境戡界警卫作战和丛林大练兵,对云南当面的越南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在西线战场表现也是最好的:
38师偷渡红河,创造了大部队偷渡的经典范例,又打出了第一个歼灭战——坝洒歼灭战,30个小时全歼敌军一个营。37、38师奔袭重镇柑榶,围歼了敌345师。代乃阻击战,39师4个连奋战六昼夜,力挫敌军王牌316A师。
13军在整场战争中突入敌纵深40公里,歼敌8075人,其中俘虏459人,创造了各军俘敌最高纪录。
14军在这场战争中表现也不错,和13军并肩突破红河,40师118团、120团用六十小时攻克黄连山省省会老街,歼敌一个团。42师挥师连下班甘、575高地,切断7号公路,又直插铺楼,控制红河渡口,封住了敌人逃路,尔后向北卷击,协同41师歼灭红河左岸之敌,整场战争,14军共歼敌2224名。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14军还担负了老山主攻任务,一举收复老山高地。
最后说说二野唯一一支参加过两场外战的部队——原18军52师154、155团和53师157团组合而成的藏字419部队。
1962年10月20日拂晓,我边防部队奉命实施自卫反击作战。在第一阶段克节朗战斗中,藏字419部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一举消灭敌军第7旅,俘旅长达尔维准将,歼灭敌军1897人,我军伤亡不到400。在西山口——邦迪拉战役中,藏字419部队担任斩腰任务,从人迹罕至的贝利小道迂回穿插,对敌军实施分割围歼,击毙敌第62旅旅长辛格准将,歼印军千余人,我军则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969年底,藏字419部队和50军149师互换番号,奉命移驻四川,1979年第二次服从祖国的召唤,投入南疆作战,配属给西线,对阵大名鼎鼎的白颊鸟师——敌六大主力师之一的316A师,敌军狂妄地宣称:白颊鸟师能在任何一个方向吃掉我军任何一个师。
自从增援柑塘失败后,316A师收缩到沙巴一线。1979年2月25日,149师以一个团穿插包围、一个团正面进攻,一个团充当预备队的战法,分多路向沙巴进攻。当时,前锋446团先遣营在四号桥遭遇316A师三面伏击,军、师首长临危不惧,靠前指挥,大胆地部署炮兵抵近射击,经过浴血奋战,击破了越军地埋伏圈。
3月2日,我军猛攻重镇沙巴,激战一天后攻克,之后迅速向纵深发展,清剿残敌。整场战斗历时十天,149师重创了越军王牌316A师,共歼敌2338名,其中毙敌1736人,伤敌560人。打出了国威、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