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大家最喜欢的一个历史时期~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国鼎立,三位主公有着不同的用人准则,麾下人才辈出,三国的人物性格都较为鲜明。
简单交代一下时代背景,三国并非正式的朝代,本文泛指东汉末年地方群雄割据的时代。
魏国谋臣荀彧助力曹孟德
荀彧(163-212年)是曹操的首席谋臣。在世家大族当道的时代,出身乃是曹操的软肋。因此曹操除了看重其荀彧的见识及头脑,他背后显赫的颍川荀氏家族,更为曹操如虎添翼。
荀彧为曹操处理内政,向他举荐贤才;对外他亦是曹操的军师,与他收服吕布、袁绍等群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时皇权低落,末代皇帝汉献帝已没有任何军事力量。荀彧提议曹操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因为纵然皇权低落,惟汉献帝终究象徵正统。此举吸引了许多拥护汉室的人才归附,曹操亦自此就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东征西讨。
荀氏世代为汉臣,荀彧的身份认同亦是汉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听似离经叛道,但某种程度上却使汉朝宗庙社稷制度得以重建。
政治信仰的差异
荀彧虽与曹操在初期合作无间,其作为「汉臣」的政治信仰却成了两人爆发冲突既根源。
曹操的野心随着功绩而膨胀,穿鞋带剑上殿,这些荀彧都可以视而不见。但真正的导火线乃是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体制地位如同汉初的诸侯王,亦奠定了其子曹丕日后代汉称帝。
曹操已非当年的曹操,而荀彧却仍是当年的荀彧。
荀彧以忠于汉室的立场提出反对,曹操亦因此对荀彧不满。
同年,荀彧去世,其死因亦出现不同版本。《三国志》记载荀彧忧郁而死,《后汉书》及《魏氏春秋》均说曹操赠送食器给荀彧,荀彧打开见器中空无一物(意即再无汉禄可食),服毒自尽。
总结
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也许会觉得荀彧以性命维护已是
名存实亡、残破不堪的汉室乃是迂腐至极,但若我们看历史时尝试代入历史人物的角度,便会对他们作的每一个决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站在荀彧的角度,他在与曹操的冲突之中无法自拔,还以为自己还能力挽狂澜,却突然发现大势已去。他背后的荀氏集团及其朝廷的势力可以是荀彧的强大后盾,但在冲突中却可成为曹操容不下的隐忧。荀彧自知不能接受自己违背初心,扶持曹操逐步代汉;故为了保存家族,及避免日后与曾经惺惺相惜的主公以丑陋的方式对峙,在这个时间点离开也许就是我的离开也是爱~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你是荀彧,你会否选择相同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