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刚刚主办《民报》的时候,确实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以及争取留日青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他的问题是恃才傲物,个人英雄主义突出,不愿肯定他人的努力,喜欢把大家的功劳看成自己的功劳。
章太炎的成功背后,是有孙中山和同盟会的鼎力支持的。尤其是孙氏的革命行动以及背后的经费支持,对章太炎的帮助极大,但章太炎却没有看清这一点。
1907年初萍浏澧起义被清庭镇压,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背后还有孙中山的影子,清廷便希望日本能将孙中山引渡回国。
可是日本却采取了两面派的做法。一方面同意引渡,一方面又找到孙中山,并许诺他只要离开日本便会资助其5000元。日本商人铃木也为他资助1万元,作为孙中山离开日本之后的革命经费,孙中山对日本方面的处置极为满意。
但是章太炎却非常不满意,以至于引发了很多争端。原因是章太炎知道铃木资助孙中山1万元这件事情,孙中山也答应从这1万元里拿出2000元作为章太炎的《民报》费用,
可是章太炎却并不知日本给孙中山的5000元。
于是以章太炎为首的不少人觉得孙中山是接受了日本的贿赂,成为了日本代言人,损害同盟会的威信。虽然在同盟会中有这样观点的很多,可是反应最激烈的就是章太炎。
他把挂在《民报》墙上的孙中山相片给撕下来,认为孙中山应该辞职。他以为孙中山当时正在香港,还把撕毁孙中山相片时的照片给孙中山寄过去想要羞辱他。
孙中山知道这件事情当然很不高兴,但为了团结他,还是给他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主张。
但章太炎仍然不肯善罢甘休,又指责孙中山只是“借着革命用以自肥”。希望给自己家盖房屋,帮助自己哥哥孙眉发展商业。
这明显就是污蔑,孙中山也不堪其烦便决定不再理睬他。但章太炎等人仍然不肯罢休,
甚至提议将孙中山从同盟会中除名,幸亏黄兴等人拼命反对这才作罢。
为了还孙中山清白,查清楚事实真相,同盟会还是派人前去调查孙中山在九龙的家产。最后发现他在九龙只有几个旧房子,住着的是孙中山的母亲、原配夫人以及女儿,再也没有其他东西。
至于孙中山的哥哥孙眉,他因为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已经穷困潦倒,平时连修理房屋都要自己动手,还要自己下地劳作,这下子总算洗刷了孙中山的污名。
按说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但谁知道同年6月17日,
孙中山打算在广州钦州起义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孙中山打算让日本朋友帮他购买两千支村田式快枪,谁知道这件情被章之炎知道,于是便火冒三丈,大骂孙中山购买一些过时装备,不拿人命当回事。
实际上真相还真不是这样。村田式快枪在日本确实属于过时装备,但放在中国却完全够用。同盟会又没有多少钱,哪里购买得起先进装备?
早对孙中山不满意的宋教仁也从东北赶到日本,找到了在日本的一帮朋友,并以《民报》社的名义明电香港《中国日报》,表示这些枪实在不能使用,必须要选购其他枪支。
但谁知道内容泄露导致孙中山起义无奈搁浅。准备了大半年,却因为自己人的疏忽而宣告失败,孙中山内心火气可想而知。
不光如此,章太炎还在同盟会内部四处串联,要求免除孙中山的职务,让黄兴接任同盟会总理。
幸运的是黄兴识大体顾大局,拒绝了这个要求,这次风波才不了了之,但孙中山和章太炎之间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从那时期孙中山便决定远离章太炎,打算离开日本同盟会总部,到南洋组建新的同盟会。
后来孙中山在新加坡创办了《中兴日报》用以取代原本的《民报》,同时又将南洋同盟支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使得同盟会南洋支部实际上成为另一个中心。
1908年以后,失去孙中山支持的东京同盟会总部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再加上清朝政府持续加压,导致《民报》在国内销量大减,经费极为紧张。
章太炎不得不放下面子,三番五次写信寻找孙中山的帮助,可他写了很多信件,要么就是石沉大海,要么就是草草糊弄过去。
“或无复音,或言南洋疲极,空无一钱”
也有时候答应会给他五六千元的资助,到了时间后却又找其他理由推脱,最后只给他寄来300块钱,对此章太炎也没有别的办法。
但更令章太炎恼怒的是,孙中山居然下令剥夺了他的《民报》主编资格。
1908年,日本政府迫于清朝的压力决定将民报封禁。孙黄等人和章太炎商量,可以将《民报》迁到美国,对此章太炎也是同意的,甚至都办好了去美国的护照。
可谁知道由于双方的嫌隙,最后一刻孙黄又改了主意,决定让汪精卫到东京担任编辑。为避免落日本口实,就托名以巴黎《新世纪》为发行所。
试想,章太炎为《民报》拼死拼活那么多年,最后却被别人做了嫁衣,他当然要大闹一场。
1909年,章太炎写了一篇名为《伪民报检举状》的文章,大骂汪精卫主持的《民报》是非法刊物。同时对孙黄进行攻击,说他们都是背信弃义的小人。
章太炎又开始修正文风,开始追求“传世”文章,已经和革命的道路大相径庭,这最终激怒了孙黄二人。
1910年,黄兴在《日华新报》上发文怒骂章太炎,指责他成为清政府走狗,革命党的叛徒。就连孙中山也批评章太炎为“陋儒”。
从这一天起,章太炎和孙黄彻底决裂,由之前的无比信任到后来的怀疑否定,最后变成了叛逆作对。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力排众议,任命章太炎为枢密顾问,但章太炎却坚辞不就。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之后,他又立刻站到袁世凯那边接受袁世凯任命,几乎成为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章太炎的所有行为都沉重打击了革命力量,以至于《民权报》主笔戴季陶后来说:“章太炎已经是一个必须除掉的人物。”
从一开始的舍命追随到后来的彻底决裂,章太炎的前后行为确实不一,所以很多人都骂他是“把柁不定”。
后来民国决定设立国使馆,有人认为章太炎可以当馆长,但袁世凯考虑此人左右摇摆,最后还是没有聘用他。
1923年孙中山在南方成立了大元帅府,此时章太炎又和孙中山合作,帮助他起草讨袁檄文。
那时候袁世凯已经彻底暴露了反革命真面目,与其说章太炎是为了帮助孙中山,还不如说是为给自己赎回清白。
果然没过多久,当孙中山提出“联俄容共”时,章太炎又开始发力,直到孙先生去世之后他还仍然笔下不留情,写出了对联妄议贤者,其中一联是这样写的。
“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他居然能把孙中山比作是魏忠贤,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还有一封对联写的更是直白。
“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萌芽,江表岂曾忘袭许;南国本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入故入盟秦。”
这是直接把段祺瑞和张作霖为主的军阀势力和孙中山的革命势力混合在一起。他把孙中山比作了孙权,潜意识就是把民国正统认定在袁世凯开创的北洋一系上,而不是孙中山开创的。
下联的“南国本吾家旧物”,看起来是指孙权占据江南立国,实际上是暗指孙中山在民国元年将家乡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将香山县据为己有。
“灵修”两个字出自于《离骚》,意思是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忠言,受到秦昭襄王之骗打算与虎狼之秦修好,导致被秦劫持最终死于咸阳。这同样是借古讽今,把孙死于北京比作楚怀王死于咸阳。
至于“武关无故入盟秦”,就是指孙中山的联俄容共,实际上是在和秦朝结盟,早晚会有被秦朝吞并的那一天。
这副对联充满了对孙中山的不满,由此可见,当时章、孙二人的关系到底恶劣到什么地步。
但如果说章太炎对孙中山毫无尊敬之意似乎又有些太过。孙中山逝世后第二天,章太炎便立刻赶到孙中山家中,并担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
1929年国民政府将孙中山的灵柩运到南京,章太炎还补了一副挽联。
“洪乙甲子灭,公以乙丑居,六十年间成败异;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这是把孙中山比作洪秀全了。虽然还是不太恰当,起码也蕴含着少许敬意,虽然这些敬意来得太晚了一些。
参考资料《民国人物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