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令狐的朋友对我的一篇文章肯定不会陌生,《熊廷弼——中国式的悲情英雄》,在那篇文章中我曾提到过一个与熊蛮子相爱相杀的人,他就是王化贞,但当时很多人对我给他的称呼,感觉到很好奇,为什么我要管他叫老中医王大夫呢?今天令狐就来给大伙讲讲这个晚明时期的“药匣子”,王化贞。
王化贞,字肖乾,出生年月不详,他是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得中进士及第,官授户部主事,因为当年的主考官是叶向高,所以可以说内阁首辅叶向高就算是他的老师,那么一开始他也算是东林党成员,为什么要用一开始这个词呢,那是因为在他出任辽东巡抚的时候,与总督熊廷弼不和,导致他背叛了东林党,投靠了九千岁魏忠贤,广宁之战惨败后,被论罪下狱,到了崇祯五年,坐罪处死。
为什么叫他老中医呢,因为王化贞在朝为官,最让他出名的一不是政绩,二不是能力,而是他的医术,他可以说是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大夫,所以很多达官显贵都找他看病,而且人家老王不光实践能力强,还有非常了不起的理论知识,王化贞以《本草纲目》为蓝本,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将各种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一百五十余类,每类按若干具体病证开列方剂,著成医书《普门医品》,这书一共有四十八卷之多,这妥妥的一个药匣子啊。
当然咱这里不是医疗科普专栏,咱还是说王化贞这辈子最露脸也是最现眼的一件事,巡抚斗经略。
其实说实话,王化贞一开始在广宁干的还真不错,早在万历年间他就到驻守在广宁,那阵儿蒙古炒花等部落的酋长有点儿歪歪心思,打算乘机南侵,结果王大夫亲自过去安抚他们,谁知道他们还真就不敢动了,至于为什么,史料里没有记载,但我觉得肯定是老王用自己出色的行医能力征服了他们。
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队,发起辽沈之战,结果明军大败,经略袁应泰自杀殉国,大明任命巡抚薛国用为经略,而王化贞升任辽东巡抚,可没过多久,朝廷又启用熊廷弼出任经略,其实在熊廷弼没有到任前,辽西地区可以说是人心惶惶,能够撑到熊廷弼来,全靠老中医王化贞。
最早广宁只有一千名老弱病残,可王化贞竟然生生地把各路散兵游勇、民间力量、少数民族力量都给组织了起来,一点一滴,慢慢发展,最后数量竟然有了万人以上,当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被后金攻陷后,当所有人都以为河西也一定没法保住了,可谁知道,王大夫率领人马,把守孤城,力保河西不失,士兵们还斗志不减,所以说当时老王的声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朝廷也认为可以依靠他的才能,于是就把河西的战事全部交给了他。
广宁之战的失败,意味着战略重镇的失守,有人说主要原因在于王化贞,这一点我认同,可这并不代表着熊廷弼就没有罪责,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不合,我觉得才是广宁失守最主要的原因,可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不合,既有两人性格方面的因素,也有想法上的不同。
任命熊廷弼之前,薛国用为经略,可是薛国用身体不行,所以辽西的军务完全是由王化贞负责,可等到薛国用死后,王化贞觉得应该是自己军政一把抓,结果上面却派来了熊廷弼,这样的安排,多少可能导致王化贞的心态有所失衡,再加上熊廷弼为人暴躁易怒,对于下属毫不留情,于是便引发了巡抚斗经略的发生。
众所周知,明末内阁大臣的能力远不如张居正、高拱那帮人,可是内部党争却越来越厉害,党派关系更是错综复杂。王化贞虽然是东林党领袖、首辅叶向高的学生,但又和楚党等其他派系关系不错,甚至连所谓阉党对他的印象都很好,所以无论在哪里,王化贞都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可是没想到俩人刚碰面就产生了分歧。
王化贞认为对于广宁,应该沿河设立六个军营,分兵层层把守,但熊廷弼认为本应该利用广宁三面环河,居高临下的优势,集中兵力,死守广宁,结果朝廷信了老熊,王大夫心里小有不爽,接着在是战是守的问题上,王化贞主张进攻,熊廷弼主张防守,这样一来,两人的意见又不相同了,不过这个时候王大夫暴露了自己致命的弱点,《明史》中说,“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王大夫平时确实不太爱学习军事,轻视大敌,好说大话,加上他本来就讨厌熊廷弼,所以对他的建议,更是十分抵触,反观熊廷弼呢,器量也不大,而且有点刚愎自用,火气一触即发,盛气凌人。您想吧,这样的两个人凑在一处,能和平相处也的确是件难事。
老王是一门心思要进攻后金,熊廷弼却提出了他最著名的“三方布置策”,究其核心就是一个字,守!结果经抚不和闹得是越来越严重,两人各不相让,熊廷弼这边还总是上书讥讽、弹劾王化贞,王大夫脾气再好,这回也犟上了,加上自己多次的军事行动也都被熊廷弼叫停,王大夫彻底爆发了。
为了让所有人相信,王大夫说自己可以让蒙古虎墩兔部落的林丹汗、炒花部落的卓里克图洪巴图鲁出兵协作,甚至已经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也会做他的内应,“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在他看来后金不堪一击,朝廷只要采纳他的建议,让他率领六万军队,就能将后金彻底消灭,生擒努尔哈赤,为了表明自己必胜的决心,老王隔空向大明朝廷承诺,“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首辅叶向高是他的老师,兵部尚书张鸣鹤本来就与他关系就好,当然选择了相信他。尽管熊廷弼反复上书表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可同是东林党,平日里人缘极差的熊廷弼根本得不到大家的信任。
只可惜王化贞的表演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后金首先攻占西平堡,全歼守军三千人,接着又在沙岭之战,歼灭大明的三万援军。此时,王化贞的手下,孙得功暗中降清,他甚至想抓住王化贞,献给努尔哈赤。结果消息被参将江朝栋得知,他率军掩护王化贞逃跑,大凌河边,他遇到了熊廷弼,泣不成声,熊廷弼笑着问他,“你说要用六万精兵踏平后金,现在怎么样了?”王化贞还在哭,熊廷弼仍然不依不饶的在他伤口上撒盐,“唉,晚了!”
不过王化贞在这种局面,却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他恳求熊廷弼带兵死守宁远、锦州,可是熊廷弼却摇摇头,他将关外了老百姓迁至关内,一把火烧毁了辽西,全部让给了后金,将相不和,广宁溃败,二人都没捞到好,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问责,可就在东林党决定是否要牺牲掉熊廷弼的时候,王化贞突然投靠了魏忠贤,结果熊廷弼因为擅自放弃辽西而被追责,弄的阉党和东林党都很痛恨他,结果被判斩刑,并且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说句实话,王化贞和熊廷弼的战略其实都很好,也都有可实施性,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不利因素,一个经略,一个巡抚,一个镇守广宁,一个镇守山海关,形成二虎相合之势,后金真的难以进入中原,可结果熊廷弼和王化贞在广宁,却生生地形成了一山不容二虎之势。王化贞凭借着人际关系占据主动,熊廷弼呢,身为经略甚至连兵力多少都不知道,在调动不了军队之时,他对王化贞的所作所为也采取了漠然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广宁的失败,直到熊廷弼死了七年,魏忠贤倒台四年后,王大夫也在崇祯五年,被判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