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赤壁大战之前,东吴大都督周瑜一有机会就想除掉诸葛亮,其中一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阴险毒辣,但是诸葛亮只三言两语便就巧妙化解了。
当周瑜发现诸葛亮见识超群,当即意识到“此人不除久后必为东吴大患”,派其兄诸葛瑾去说降不成,便心生一计,请诸葛亮来喝茶。
周瑜说:孔明先生,我已探得曹军粮草尽屯于聚铁山,欲派人前去劫粮,无奈帐下众将皆是有勇无谋的莽夫。不知先生是否愿意辛苦一趟,瑜愿选派三千军马相助。
曹操足智多谋,平生善断他人粮道,带三千人马去劫粮无异于送死,这一点孔明岂能不知。当下脑子飞速旋转:好你个周郎小儿,如此歹毒,给我3000兵马就让去劫粮,曹操是何许人,当年若不是一把火烧了乌巢粮仓,他岂能战胜袁绍?如今莫说三千,你就是给我三万人马,我也劫不了曹操的粮草啊。
但此事如若推脱,又怕周瑜嗤笑,便只好将计就计。
待鲁肃来探视时,便直接点破,轻描淡写的说:周郎想借曹操之手杀我真是一厢情愿,我又不像他只懂水战,这点事情岂能难得住我?此语可真是挠到了周瑜的痒处,阴谋诡计被人识破,还被人敲一杠子,只好悻悻的收回了军令。
这个危机虽被诸葛亮轻易化解了,周瑜却处心积虑,一心要杀了他而后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诸葛亮在周瑜面前不知收敛,屡屡卖弄聪明。
曹操夺取荆州后,刘备已是穷途末路,只剩下联吴抗曹一条路可走。诸葛亮勇挑重担去说服东吴联合抗曹。然而他一到东吴,先是舌战群儒,把东吴那帮德高望重的文臣谋士,奚落个一溜够;又在孙权面前卖关子,毫不客气地刺激一顿,言语间尽是蔑视;接着又在周瑜面前屡屡道破玄机,故意卖弄,搞得周瑜非要杀了他而后快。
连刘备都知道明哲保身,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巧妙借助天空响雷,掩盖志向“装弱卖傻”。以诸葛亮的智商,他自然知道周瑜想除掉他,却为何要在周瑜面前卖弄,屡屡撩得周瑜按耐不住要杀他?难道是因为情商太低,不懂得韬光养晦,还是他活腻歪了?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做一分析。
1.大战在即,先杀盟友时机不对
孙刘联合是大政方针,周瑜不可能不知道其战略意义。如果杀了诸葛亮,刘备集团只能也必然与东吴为敌,刘备虽然只有三万兵力,若是和曹操联合,打败东吴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东吴战败,刘备或可趁机占领东吴。
另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算周瑜瞧不上刘备的军力,但是刘备熟知曹军虚实。两军交战,周瑜不可能不知道情报的重要性,因此,留着诸葛亮可以为其所用。
因此在周瑜看来,诸葛亮若不能为东吴所用则当杀之,但是应该在打败曹操之后,而不是大战之前。
2.孙权不许,鲁肃、诸葛瑾暗中保护。
尽管周瑜不把刘备那点实力放在眼里,也不怕他倒向曹操,周瑜又不是个屠夫,想杀诸葛亮,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既然要找个能服众的理由,那就不可能没有人知道,以鲁肃和诸葛瑾在江东的地位,诸葛亮能提前得到信息也就在所难免了。从这一点讲,周瑜也杀不了诸葛亮。
3.诸葛亮知道周瑜不会放过他,处处设防。
诸葛亮早就留好了退路,所以一切尽在掌握。借东风的地点,以及定好时间安排赵子龙来接应,都是其足智多谋的具体表现。如前所述,刘备集团虽然地盘小兵力少,但关张赵的力量,足可笑傲江东群雄。所以,只要巧妙安排,令赵云前来接应,便出不了差错。
4.双方着力点不同。一个要杀人,一个要保命。
杀人者虽机关算尽,终不及保命者挖空心思,下的力气多。除了对形势的研判,诸葛亮早已将孙权、周瑜及鲁肃等人的性格脾气摸得一清二楚。因此,每每说话办事,火候总是把握的恰到好处!这也是其情商高的体现。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诸葛亮才敢在周瑜面前毫不收敛,故作聪明。
那么诸葛亮如此卖弄,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无形中提升了刘备的实力。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的名声已传遍天下,人人皆知刘备营中有一卧龙先生,可抵百万雄兵。因此,自打刘备占据了荆州,各方豪杰纷纷来投,刘备很快就成长为一方霸主,三分天下有其一。这其中,不知有多少人是冲着诸葛亮来的?
因此说,诸葛亮在东吴毫无保留,冒着生命危险施展平生所学,并非是卖弄学识,活得不耐烦了,实在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