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那么为什么如此居功至伟的张居正,死后会被万历皇帝清算呢?
一是笔者认为这是君臣之间十年积怨的总清算。在封建王朝里,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相依相克的矛盾。君权过于弱小时,需要强大的相权来支撑;而过于强大的相权,则会弱化皇权,遭到帝王的忌恨。
张居正开始辅佐万历皇帝时,小皇帝年仅十岁,为了稳定政权,万历母子对张居正尊重备至,言听计从。但是,这位群臣首辅对小皇帝管束过严,干涉过多,在万历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开始了由亲近、尊重向着畏惧、厌恶的方向转变。这一点,过于自信的张先生并没有察觉。张居正以严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小皇帝,每天布置功课,如果小皇帝没有认真背诵或领会,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但是,小皇帝逐渐长大了,成人了,开始懂得了皇帝的权威和分量了。而张居正仍然把持朝政,作威作福,甚至对他的宫闱生活也说三道四,这使得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向着仇恨方向迅速逆转。权高震主,是为臣之大忌。张先生却是自鸣自得,浑然不觉。岂知,他所揽之权,就是万历之皇权;张居正的高大显赫,就反衬出万历的卑微猥琐;群臣对张居正的恭维,就是对皇上的蔑视。成长起来的万历皇帝必然要扳倒张居正,夺回皇权,一消这十年的积愤。即使张居正不死,这场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也将在短期爆发。而在封建社会里,权力的天平总是向着君权倾斜,因此,张居正的覆灭和被清算是必然的。
二是笔者认为这是走出张居正阴影,一展帝王雄威的大决策。张居正死了,万历皇帝就可以乾坤独断,一展帝王雄威了。这就是万历皇帝充分展示他的大度,极尽哀荣地礼送张居正归山的根本原因。但是万历皇帝没有料到,张居正虽然走了,却是阴魂不散,自己仍然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中。每有诏令,群臣就会观望、比较,假如张先生在,将会怎样决策。每有行事,神宗皇帝也会自我掂量,假如张先生在,将会怎样评判。张先生的阴影仍然高高地悬立在朝堂之上,俯视着神宗,使他自卑,自疑,猥琐,狼狈不堪。他的自尊心、虚荣心受到极大的创伤,与此同时,他的逆反心理、仇恨心理也开始极度膨胀。他愤慨,激昂,烈火中烧,不能自已,就像咆哮在火山之下的岩浆,必欲冲破压顶的山石,一吐胸中之块垒而后快。
最初,他用温和的手段割舍他的“大伴”,他感受到了一种无羁无绊的轻松,独来独往的愉悦,以及隐秘于心灵深处的邪恶的复仇的快感。这使他惊奇,震动,也受到启发和诱惑。于是,他决心粉碎这座高立于庙堂之上的偶像,搬掉压抑在他心灵之中的块垒,扫荡笼罩在他头顶之上的阴影。
三是笔者认为万历皇帝的贪财好利,也推动了清算的进程。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叙了万历查抄张居正荆州老宅之前与皇太后的一段对话。这一年,神宗的同母弟潞王已年满十六岁,该议婚了,可操办婚礼的银子还有一多半没有着落,慈圣皇太后一想到此事,就感到烦心。万历听了,满不在乎地说:“这事您别着急,我有办法!现在朝中的这些官儿们都无耻极了,他们一定是看冯公公、张太师权大,把好多钱财珠宝都作为礼物存放在这两家了。”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
经过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就使得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总之笔者认为:张居正被万历皇帝清算,根本原因是万历皇帝要加强他的统治,他的皇权不容挑战。这是封建社会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皇权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大明王朝的腐败、封建制度没落的历史进程是谁也改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