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四起,曹操以奸雄之名闻世,刘备用仁主之心治下,其中有智多近妖的诸葛亮更是以足智多谋而使群雄忌惮。
诸葛亮感怀于刘备三顾茅庐之义和心怀天下之心,为蜀国事业鞠躬尽瘁,更是在刘备因病去世后,遵其遗嘱庇护幼主,再次北伐。这个幼主就是史书上有“扶不起的阿斗”之称的刘禅。
刘禅这个人给人们留下的最多就是不争气,没本事之类的印象,然而真正的刘禅是真的如人们所想一般吗?再怎么说也是一国之主,总不至于一事无成,对于刘禅的智慧,诸葛亮在临去世之前,才偶然窥见端倪。
屡遭劫难
刘禅是刘备的妾室甘夫人所生,据说甘夫人在孕期曾梦见北斗入怀,在刘禅出生后便为其取名阿斗。刘禅从小的生活经历就十分坎坷,因为有个出色的父亲,导致他的童年屡逢劫难。
尚在襁褓中之时,刘禅便赶上了长坂坡大败,刘备仓促之下无法携妻带子,后来还是甘夫人拼死相护才让刘禅等来了赵云前来救援。
然而死里逃生的刘禅却被刘备以无能之子差点连累一员猛将之由将其狠摔在地。此举虽然换回来赵云的肝脑涂地,但对刘禅而言,真算得上是突来之难。
没过几年,刘禅又遇上了曹操突袭小沛,情急之下,刘备再次弃家而逃,这次刘禅没了上次的好运,被人卖去汉中给别人当儿子。凑巧的是,刘禅的邻居是辅佐支持刘备攻打宜州的谋士,这让刘备及时找回了亲生儿子,并立刘禅为太子。
在诸葛亮计谋加持和众大将的殊死作战之下,刘备很快便占领了汉中地区,大挫曹操士气,并斩杀曹操猛将夏侯渊。这场胜利极大鼓舞了蜀军的气势,借此之机,驻守荆州的关羽带军讨伐曹操,极大地消耗了曹操军队的势力,也将其爱将曹仁围困起来。
沉浸了胜利之中的关羽并没有提防东吴的暗招,东吴趁荆州兵力空虚之际,派吕蒙发动袭击,很快荆州落入东吴之手,而失去庇护和支援的关羽在两相夹击之下,被斩杀于吴军之手。
荆州作为要塞,于蜀国而言极其重要,刘备在这一场战争中,既痛失兄弟,又士气大伤,愤怒之下,誓要举蜀国之力为兄弟报仇,再夺荆州。
可能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这次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将军队驻扎于山谷之中,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自是不战而败。
败走白帝城的刘备急火攻心之下,身体愈发不好,最终决定托孤诸葛亮,留下了诸葛亮要尽心辅佐刘禅,如刘禅无法成为明君,则可取而代之的遗言,便撒手人寰。
诸葛亮一直感怀于刘备的信义,自然不会做出取而代之之事,但他也的确遵循刘备遗愿,扶持刘禅登基,并准备再次北伐。
临危登位
刘禅就在蜀国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登上了皇位,可惜他因为刘备疼惜他早年的颠沛流离而倍加爱护变得内向软弱,特别容易怯场,撑不出帝王应有的气度。
多年的玩乐也让刘禅对国家的治理一窍不通,只得让诸葛亮扛起大旗,既要准备北伐事宜,也要兼顾根基稳固,繁杂庞大的事务也逐步消耗诸葛亮的身体。无奈之下,诸葛亮曾尝试续命之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如果刘禅能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并且逐步学习国家治理,而且诸葛亮能够成功“续命”,我想这一段历史故事可能就要被改写了。
可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在连续四次北伐之后,诸葛亮的身体也接近油尽灯枯,但他遵从先帝遗嘱,还是着手准备第五次北伐。
在诸葛亮身体极为不好的时候,刘禅作为君主特意派人前来看望,就是这一次的交谈让诸葛亮意识到刘禅可能没有表现得那么愚蠢。
面对虚弱的诸葛亮,刘禅直接派人询问,在他之后,何人可接替这个重任。这个问题诸葛亮思考之后,也给出了合适的人选,刘禅得到答案后拜谢诸葛亮举荐。
正是这个小问题,让诸葛亮意识到刘禅底子里还是个聪明人,只是表现得过于愚蠢罢了。
刘备之后,诸葛亮在蜀国算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的离世必然会使得蜀国军心动荡,还会引来他国的暗中窥伺,而受他直接委命的接替者,可暂借诸葛亮的生前名,稳住整个时局,让蜀国不至于轻易分崩离析。如此一想,诸葛亮也宽心不少,对蜀国未来也放心不少。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词在很多时候都是刘禅的代名词,更是直接奠定了刘禅在人们心中是个无能的庸君形象。
蜀国破灭之后,刘禅及蜀国部分朝臣都被魏国请去“做客”,席间司马昭连连劝酒,还别有用心地安排了蜀地歌舞,故作无疑询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土。
刘禅把着酒杯哈哈大笑,表示此地有美酒,有雅乐,自己过得很快乐,并不思念故乡。司马昭的试探就这样被刘禅轻描淡写地调笑而过,也让司马昭对刘禅放松了警惕。
刘禅的做法看似是沉溺玩乐,不思进取,败坏祖宗基业而不自知,实际上刘禅但凡流露出一点对蜀地的留恋,一定会引来司马昭的疑心,这时刘禅和蜀国君臣的人头可能便不会轻易保住。
从这一点看,刘禅是用自己的拿手好戏保住了蜀国君臣的性命,至于后来的骂名于刘禅而言,可能也不值一顾吧。
小结:
看似庸碌一生的刘禅,给所有人都留下了不能成事的印象,却向诸葛亮提出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让诸葛亮意识到此人暗藏大聪明。而不成事的保护色也在后来被刘禅巧妙地用来护住了蜀地君臣的性命。
尽管刘禅知道伪装自己,但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多的真材实料,才让诸葛亮放心离去后,无法靠自己守住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