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汉朝下建立的封国为什么叫魏国?
魏国建国始于春秋未战国初时期,是晋国权臣三分晋国后新立的诸侯国,魏文侯时期发展为列国中的强国,盛极一时。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灭魏废国,在其领土上设立砀郡。东汉时将其析为河内、河东、河南三郡。
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置魏郡,辖十八县,以邺为治所。战国魏文侯时以邺城作为陪都,故名魏郡。西门豹治邺时大修水利,引漳水溉邺,城市得到首次发展。秦汉时期便利的水陆交通加上人口及生产资料的不断积累,邺很快取代邯郸而成华北第一重镇。
东汉时,魏郡辖十五县,郡治在邺,属冀州。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及山东冠县、莘县及安阳北部部分区域。邺城地理位置优越,是沟通河南、河北(指广义的黄河南北)、连接山东、山西(指广义的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交通要冲。且前倚大河,背靠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优越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使邺城受到高度重视,汉末世家军阀袁绍用心经营,将其发展成为驻军屯粮的军事重镇。
回到问题,东汉末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临漳县邺北城),他十分看重邺的地理位置方面的优越性和军事、政治上的价值,且此地经袁绍多年修建经营,基础条件非常好,于是选定把邺作为发展自己势力的根基,开始在旧有基础上扩建城区。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了公爵,由于其治所选在了作为魏郡治所所在的邺城,且此地曾是战国魏国旧地,按照封爵授号的惯历,称魏公。曹操从此将邺城作为自己的行政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建设,使其成为雄踞北方的军事重镇和国家实际上的政治中心,由此造就了邺城在近四百年乱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被册封为魏王,位在诸王之上,立国辟属,定邺为国都。曹操擅权专政,将汉朝的中央衙属办公机构迀移到邺城,政令全部出于魏王,完全架空了汉献帝,邺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所以临漳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说起来曹魏并不是曹操建立的,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当时还是汉献帝在位。曹操终其一生以汉臣自居,没有篡夺汉祚,只能说其是一代权臣,并非篡逆之辈。
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从邺城前往洛阳,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12月11日,曹丕登受禅台称帝,以“魏”为国号,定都洛阳,结束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为追念先父创业之功德,追尊曹操为魏武帝,相当于奉为开国之君。但在实际上,曹操只是奠基者,真正建立魏国的是他的儿子曹丕。
曹丕之所以用“魏”作国号,是遵照历朝国号命名的规则定下来的,其中一种是取自创建者原有的封号、爵位。曹丕袭父魏王爵位,故受禅代汉后便称自己的国家为“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