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刘邦甚至被父亲骂做无赖,可是看似玩世不恭的他,却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那么,他成就大业的准备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不务正业的背后是否又另有玄机?《今晚老故事》,为您讲述汉高祖刘邦是怎么从流氓变成开国皇帝的。
大家看各种正史、野史、包括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记载,都有意无意的把刘邦流氓的一面给表现出来。可是大家应该想到,如果一个流氓无赖能最后得了天下,他身上一定有非同寻常的特质,首先有一点,能成大事的人,必有人脉。刘邦哪儿来人脉呢?
他出生在沛县,现在的徐州丰县,是个小地方。可是你别小瞧沛县这个地方,后来,汉高祖初期那些能臣,基本都是沛县出来的,你看樊哙,萧何,夏侯婴,曹参,都这地方出来的。那么,这些人,刘邦是怎么网罗来的呢?就是喝酒。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叫饭局。
可是一大小伙子天天就吃吃喝喝,打架斗殴,还爱玩爱赌,就是不爱劳动,他父亲刘太公隔三差五的就得打他一顿。
其实那时候
刘邦也不是完全的游手好闲,他也是个小官,官衔叫泗水亭长,大致相当于咱们今天乡镇的派出所所长,可是当官挣那点儿工钱啊,还不够最后喝酒、赌博的,拉下的饥荒还得他爸替他还,这老爷子能不生气么。相比之下,刘邦的二哥就很勤快,所以刘太公经常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这也算留下话把儿了,后来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二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古代兄弟姐妹间排行喜欢以伯仲叔季排序,刘邦是家里老四,他也叫刘季。
反正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太爷当时是看错了,看走眼,他不知道这是刘邦广结人脉的一个手段,喝酒不白喝,喝酒这过程,兄弟间这感情拉近了,而且刘邦对这些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也了如指掌了。
所以这个喝酒,是他广罗人脉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仅古代帝王将相成事需要人脉,现在任何人干点儿事,都离不开人脉,除了人脉,刘邦还有党领导必备的一条特质,就是说话有煽动性,会演讲。
刘邦没文化,但没文化有没文化的好处,他讲的东西接地气,当然话又说回来了,你光有这些人脉,嘴会说,关键时候你要站不出来,也不行。刘邦这个人之所以交的都不是酒肉朋友,最后都能跟他一起打天下,就是因为他骨子里就特别的仗义,敢作敢当。
咱们也都知道秦朝末年徭役特别重,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也是这个原因,其实刘邦也是因为这个,大家可能有疑问了,刚才不是说,刘邦当年是个小官么?没错,当时服徭役苦,征徭役也很难,本来给刘邦定了让他征一百徭役,可是后来又加到三百人了。
最后,没办法,刘邦讲义气,他把自己也算成一个徭役了,他的那些兄弟们一看他去了,就跟着一块去吧。于是刘邦带一伙儿人,去骊山服徭役,可是那年月,交通本来就不便利,而且那时候人很少出门,路又不熟,再赶上个下雨阴天的一耽搁,他们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服役的地点。要不说秦朝的法律严苛呢,当年迟到也是要咔嚓杀头,刘邦醉醺醺就说了,咱只要到那儿去,违背大秦律例,反正就是杀头,咱得一块儿死,天塌下来我一个担着,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你们都走,走得越远越好,什么事儿我替你们担着,杀我一个人就行了,你们赶紧走吧,你甭管刘邦这番话是虚情假意还是真情实意,当场就有人感动的直哭。觉得他够仗义,愿意跟他出生入死。
这个事儿更能看出刘邦有担当,他的不少死党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最后在沛县里边儿闹革命,把这些人都给安抚住了,得有个挑头儿的,起义军都有个领头儿的,谁站出来了?不是没有跟刘邦竞争的,像萧何、曹参,原先在县里头,有点小名望,尤其是萧何还有点小文化,文化水平比刘邦高,可是他不敢挑头儿。
出身、武功更胜一筹的西楚霸王为什么会成为刘邦的手下败将?鸿门宴逃脱,中箭后反胜,刘邦凭什么一次次化险为夷?《今晚老故事》继续为您讲述刘邦的戏剧人生。
虽然刘邦起义了,可是当年跟他同时期的最牛是是项羽,楚汉之争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以至于中国象棋都是以这段历史演绎出来的。要说论出身,论武功,西楚霸王项羽更胜一筹,
比担当和人脉的话,刘邦也是干不动项羽的,
可最后得天下的却是刘邦,项羽之所以惨败收场,就是因为有一点远远不如刘邦,那就是,
刘邦不自恋。
因为项羽是个高度自恋的人,本身他就是世家、英雄出身,仪表不凡、英雄气概,到哪都是左边美女虞姬,右边宝马乌锥,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项羽也喜欢这个范儿,可是他一拿自己当英雄,就从心里把自己抬起来把别人压下去了。
韩信当年,是揣着一盘炭火似的心去投项羽去了,希望跟他打天下,能干点儿事儿,可是项羽不喜欢韩信,因为韩信在淮阴的时候,钻过人裤裆啊,受过胯下之辱,
其实这说明,
韩信能伸能屈,但是项羽认为,这种能伸能屈,你这丢人败兴的,我用你我也没面子,所以一直冷落韩信,逼得韩信没招儿了,后来跑刘邦那儿去了。
其实刘邦手底下很多能臣,都是从项羽那儿跑过去的,项羽本身觉得谁也不如我能耐,就我最厉害,什么事儿我都大包大揽,也不肯把利益分给下属,认为我所做的一切成功的事儿,都是我个人带来的,跟你们没关系,太自恋。刘邦也发现了项羽好大喜功的毛病,也故意的捧杀他,把所有荣誉都贵归项羽。
后来刘邦之所以能在鸿门宴里脱身,也是看中了项羽自恋的特点,当时,刘邦带着百十多个保镖,骑着马,就来到了鸿门。见到项羽之后,要多恭敬有多恭敬,要多真诚有多真诚,眼里都含着泪啊:项王啊,终于又见到您了,可想死为臣了。大半个天下都是您打下来的,您给天下苍生造福了啊。为臣沾您的光,借着您的势,能打下了咸阳,为臣这一点也没动,都给您守着呢。听说您对为臣有点误会,为臣猜,准是有小人挑拨离间啊。您可千万别轻信啊。
马屁拍的刚刚好,项羽也觉得他对我这么恭敬肯定没事儿,就没杀刘邦,结果最后被刘邦给收拾了。其实,自恋这方面,不光有项羽这样的负面典型,也有正面典型,诸葛亮就是一个个人崇拜制造正面典型的一个经典的例子,而且利用文字,制造自己的光辉形象,中学课本里学过《出师表》,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意思是说自打刘备死了之后,这些事我都大包大揽,把我累得要死。可是仔细一琢磨,丞相,你一个人就行了,还用我们干吗?诸葛亮当时打二十板子以上,都亲自管,体格哪受得了,所以,诸葛亮最后在五丈原累吐血死。
再说这刘邦,有人问他,你多大能耐,他说:我没多大能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谁?张良张子房,也就说战略这方面,你定,你就是国师!而做后勤的,源源不断的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萧何大管家,这方面萧何是大拿!两军阵前打仗,兵书战略这些事儿,我跟韩信比差远了,韩信,你这方面是老大。
刘邦一下树起三个老大来,可是刘邦知道,这三个人都为我所用,我是真正的老大,刘邦不怕自己位置失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肯于给下边人很高的位置,很丰厚的利益,这些人才能给刘邦卖命。
所以当一把手的关键是用人,你知道用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所有的事儿,事必躬亲,光芒都在你一个人身上,那样的话,下边沾不着这种利益和荣耀,你说他能有工作的动力吗?
除了不自恋,刘邦这个人还特别擅长演戏,除了刚才说他在鸿门宴的时候演戏把自己救了,还有一次被项羽一箭射中之后居然把剑柄给弄折了,然后说没“你没射着”。
刘邦这么一说不仅没有给项羽乘胜追击的机会,反而让自己的手下士气大振。因为他这边的人都看着明明射中了,可是刘邦还跟没事儿人一样巡营呢,古代人都迷信,士兵们纷纷就认为自己的主公真的不一般,是上天派来的英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跟着他肯定没问题。可以说他演技一流,把自己人还有敌人都带到了他的戏里,认为他表现出来的就是真的。
曾经,项羽就将刘邦之父放在了一个专门用来盛祭品的巨大的缸里,以刘父作为要挟刘邦的人质。项羽指着刘父说:“如果你答应我的要求,我就可以保证你的父亲毫发无伤都回到你的身边。如若不然,我就将你的父亲,烹煮了吃掉。你应该知道的,我这里已经断粮了。”
刘邦听了项羽的话,嬉皮笑脸的回答:“想当初,我们共同拥立楚王之时,曾结拜为兄弟。那么我的父亲,就如同是你的父亲了。现如今,你都可以烹杀你的父亲了,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碗汤来喝喝就好了。”
其实刘邦演得最好的戏是苦情戏,平定项羽之后,虽然项羽自刎而死,可是在楚地还是深入人心的,很多人不甘心,比如鲁城的人就造反了,刘邦带兵过去,把叛乱给平定了,这其实不难办,难办的是得民心。
当时楚地很多人都看着刘邦到底怎么办,为了安抚民心,刘邦发挥了他超强的演技,哭戏,在项羽坟前哭,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在鲁城平定之后,便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是哭给楚人看,他得哭的真实,不能让外人看着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得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还能把别人带入到自己的情绪里,这就需要特别好的演技了。
总结一下,有人脉,敢于担当,再加上这不自恋,低调,会演戏,都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这些结合起来,就发现刘邦是一个高度的现实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他深谙帝王之道,知道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项羽是什么呢?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有点儿好高骛远,不务实际。像刘邦找媳妇儿,找吕后那样的,顾家的,项羽找媳妇儿找什么样的?找虞姬那样,小女人金丝雀,小鸟依人。理想主义跟现实主义,拿到我们今天来看,也是这个意思,要想干成事儿,必须得踏踏实实的,得务实,不能太拿自个儿当回事儿,更主要的,得对你身边的人,让他们利益均沾,平衡一些,不能好处都在你这里,这些道理,其实,古往今来,基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