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在写朱元璋参加红巾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看起来很有趣的事情。
当时郭子兴和孙德崖等五人率众起义,攻占了濠州,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当时朱元璋的老家。元朝政府当然由不得他们这么搞下去,派了大将彻里不花带了三千骑兵前来镇压起义军。元末政府腐败透顶,全国各地起义不断,政府军就没打过几次胜仗,前来镇压的元军胆小怯战,何况才来了三千骑兵,更没有胆量跟起义军打了,就在距离濠州城三十里外的地方安营扎寨。
元军安顿下来后打又不敢打,回去又怕被处罚,思前想后实在没办法了,只有将营寨附近的农民抓过来带头上上红巾再将头砍掉向上级汇报战功,附近的农民一看这样下去不是死路一条吗,还不如投向濠州城中的红巾军,老老实实做人也是死还不如造反,死了也痛快。
不巧的是在现代社会大名鼎鼎而当时都快饿死的朱元璋正是穷困潦倒的农民中的一员,他老人家做了五十多天的和尚饿得不行,到处化缘,从安徽到河南,再从河南到安徽,这一趟一走就是三年多,刚从外面游历了一圈刚回来。运气实在是太差了,一回家就要被杀头,怎么办,没办法了,跑也跑不掉,也没力气跑了,参加红巾军得了,终于让他走出了造反这一步。迈开了第一步接下来就展开了夺取天下的大幕。
这一参加红巾军后就不得了了,在他这三年游历的加持下,基本为他的江山打下了根本性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三年的游历一个是让他对这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了解底层的生活和弊病,再加上他无依无靠,到处游历,在江湖上结识了一帮好友,江湖义气与日俱增,那个时候的江湖义气重很容易聚集一帮干大事的人:三是艰苦的流浪生活锻炼了他的坚强性格。一段官逼民反,再加上这丰富的阅历,让朱元璋成就了一番霸业。
所以现在来看我觉得朱元璋应该感谢那三千骑兵,如果不是因为他们这么干朱元璋可能还会回到他曾经待过的皇觉寺继续做和尚,亦或者是继续在乡下受地主的盘剥,忍饥挨饿的过着下半辈子的单身生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参加元朝政府军,混个肚子饱,也许在随后的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牺牲!
也有人会说即使没有这三千骑兵以朱元璋的能力,早晚会发达起来,我觉得历史总是这么惊人的巧合,他总是会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发生一些合理的事情,早一点或者晚一点都将改变历史,或许晚一点就不是他朱元璋二十李重九了,所以我认为朱元璋真应该感谢那三千骑兵,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