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发生饥荒地震等等灾情的时候,官府就会设立粥厂给灾民提供食物。
这个桥段我们在电视剧和小说里经常看到,电视剧里一群灾民个个面色红润身体强壮,这些人挤在一起抢粮食毫无规矩,士兵拦都拦不住。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官府施粥可是很严格的,不能随便了事,要讲究很多细节。
那么古代官府施粥到底要遵循哪些规则呢?
下面我就详细说说。
粥棚之事
1.周棚应该设在哪呢?要是设粥棚在城郭的话,游手好闲的人和群众会很多,不方便管理还容易乱了秩序。
粥棚在农村的话,大量耕作的农民群众聚在一起容易染疫痢疾。
所以粥棚应该设立在道路中间最好。
当然也有为了方便而设立在寺庙里的。
2.其中执事要选饥民中身体健康穿衣整洁的,给米二升,命令做饭。
3.粥的生熟,监视者应当亲看、亲尝,如果做得不好需要重新调制,这样饥民才能得实惠。
4.煮粥须用砖灶,一是耐久,二是灰尘少。
晒粥
古代施的粥又叫“晒粥”是用半生不熟的
碎米或者小麦加上石灰在一起煮,因为这样做的粥易于胀熟,而且又能省钱。
可是这种粥非常的难吃,而且吃多了还会造成饥民的死亡。
也因为有过案例,所以有些官府就直接用大米代替不再掺杂石灰。
惠明政策
1.煮粥生火柴草不如干柴,干柴不仅火力旺盛,而且方便摆放,余炭又可用来煮茶。
简直一举三得。
同时有饥民等粥之时,便下令他们去劈柴,劈完柴后可以多加一碗粥。
对于这条政策我觉得是有利也有弊。
利在官府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资源,也可以激励饥民多劳多得。
但是弊处就在饥民体力不足难以有效地完成任务,严重的还会造成饥民死亡。
2.吃粥的时间为上午一次和下午一次,饥民需要自己带碗筷,官府不给提供。
倘若碰到风雨,路途难走,允许自带瓦器,同时给粥两次,以方便带回家。
3.给粥老人先于童壮,妇人先于男子。老人瘦弱不能久待,妇人领粥出自万不得已,俱宜体恤,来即发之。
4.道路桥梁有缺的,腐烂的,都要修补,不要让饥饿的病人跌倒致死,应该周密准备。
秩序
1.施粥时孩童最难官吏,须择人官摄,以击锣为号。
五个孩童为一队,依次取粥离开。
壮年男子俟末后散之。
2.丐流需要另外设一粥厂,让乞丐头领管理,不要混扰其他饥民。
以上就是古人施粥的过程,跟电视剧里的差距很大,所以大家不要盲信那些乱七八糟的电视剧。
应该多了解一下史书的内容,这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