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叫做“郑成功在闽浙沿海的军事行动”
而不叫“抗清运动”,
原因大家往下看就知道了。
1647年八九月间的泉州之役郑军以失败返回安平告终,这时郑成功名义上还是叔父郑鸿逵的助手。此后,郑成功开始积聚自己的力量,广招人才,逐渐笼络起围绕自己的一套官僚班子,同时凭借他在隆武朝时的地位和郑芝龙的旧关系,不断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
郑成功还特意防止出现将领拥兵自雄的局面,对军队进行精心改编,这样郑成功才成为真正的郑军统帅。
郑成功不仅擅长驾驭将领,而且也非常善于练兵。郑军擅长海战,然而与清军作战大多在陆地上,必须训练步兵和骑兵,但是沿海地区缺少战马,能组建起来的骑兵数量有限,这也是郑成功后来同清军作战往往失利的重要原因。
在军需供应上,郑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
利用郑芝龙开创的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取得巨大的利润,但在清军占领东南沿海后,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只能通过走私方式进行,但规模依然很大。
二是
在占领区征收赋税和徭役,由于郑成功地盘很少,赋税十分沉重,这样的做法也让郑成功大失人心。
三是
又经常到临近的产量多的广东潮州搜刮粮食。
郑成功从1646年底开始组建自己的队伍,但1648年才形成了一直对清军有一定威胁的力量。
1648年四月郑成功进攻福建同安县,同安县令出逃,郑成功占领同安后得知广西、湖广等地拥护永历帝的消息,郑成功遂上书表示向永历帝孝忠。
李成栋反正后,永历帝回到广东肇庆,由于李成栋猜忌和打压郑芝龙降清时跟随投降的将领,因此郑成功和李成栋之间一直存在矛盾。
七月,清军攻破同安后土城,“
血满沟渠
”。次年十月,郑成功与清军在云霄展开大战,双方都损兵折将后都无进展,但郑成功在此战中收降了王起俸和姚国泰两名骑兵将领,开始组建自己的骑兵队伍,对死后的发现起到了一定作用。
1649年郑成功、郑鸿逵与李成栋部将郝尚久开启争夺潮州,表面上看郑成功是为了获得潮州的粮食,实际上郑成功完全可以通过永历朝廷来获得潮州粮饷,郑成功进攻潮州还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
郑成功攻城破寨,掳掠百姓,肆无忌惮地大打内战,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潮州的郝尚久在清军的紧逼和郑成功的进攻下投降了清军,郑成功从潮州败回。
郑氏集团这时与清廷的关系也比较微妙,清军攻破郑军老巢厦门,将郑氏集团多年积累的财物、粮食抢劫一空,
仅黄金一项郑氏就损失接近一百万两
,所得财务大多被清廷官员私分,清廷为了招降郑成功,曾经查办过私分财务的官员,但这些人用所得财务打点上官,最后不了了之。而在郑成功回援时被困在厦门的清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也通过降清的郑芝龙的母亲向郑鸿逵说情,郑鸿逵碍于母命将马得功放走。
郑成功对于厦门失守十分震惊,将不战而逃的郑芝莞斩首。
厦门失守正是因为郑成功主力与郝尚久内斗争夺潮州,导致厦门空虚,才被清军趁虚而入。可见郑成功虽然坚决抗清,但
也在不惜代价的扩张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