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国务院第二次决定对国民党战犯中表现良好的人员进行释放。在这次的特赦名单中,有一名战犯极为特殊,因为这次的特赦名单上本来是没有他的,只不过公安部在将特赦名单报请周总理查看的时候,才被周总理特许添上他的名字。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周总理会要求将他加上特赦名单呢?
(图|战犯特赦令)
▲
建国初期的战犯政策
要弄懂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先从建国初期党中央对待国民党战犯的政策说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蒋介石携国民党残将败退台湾,所以我国的解放战争实质上并没有完全结束,因此党中央并没有对俘获的国民党战犯进行判决,只是将他们都关押了起来,而那些国民党高级战犯则被关押到了功德林(北京战犯管理处),以待后续解放战争完全结束时,再做统一处理。
(图|功德林监狱)
但是后来由于我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又对国内进行“三大改造”,所以没有时间腾出手来解决国民党战犯问题。直到1956年党中央决定“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之后,这些国民党战犯的处理工作才被提上了议程。经过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各位政协委员的商议,最终决定对国民党战犯进行释放,但是不能一次性全部释放,而是要根据表现进行分批释放。
(图|特赦战犯大会)
▲
第二批特赦战犯之首——李仙洲
弄懂了这一问题,我们回到今天故事上,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李仙洲,他曾是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济南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在被周总理特许之后,他的名字才被加到了第二批特赦名单上。
(图|李仙洲)
1960年11月,公安部部长谢富治根据中央指示,对表现良好的国民党战犯进行筛选,最后形成特赦名单,以公安部名义报请党中央同意。起初,李仙洲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原报告上,周总理在询问过后,特意将李仙洲的名字加上了。这主要是因为李仙洲自1947年被俘以来,已在狱中劳教了13年,而且表现优秀,符合特赦条件。
(图|谢富治)
▲
李仙洲与周总理的过往
李仙洲在听到周总理特许将他的名字加到第二批特赦名单之后,他激动地涕泗横流,心中对周总理十分感激,但是喜悦之后的他便又悲伤了起来,因为他想起了种种过往。
原来,周总理和李仙洲之前就认识,而且还非常熟悉。1924年,30岁的李仙洲受到好友孟民言的邀请打算考取黄埔军校,那时候黄埔军校刚刚成立,是不少有志男儿想要建功立业的地方。在经过重重选拔之后,李仙洲如愿考入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员。
(图|黄埔军校)
而此时的周总理已经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了,所以李仙洲算是周总理的学生。更有意思的是,此时的周总理才26岁,也就是说,身为学生的李仙洲比老师周总理还要大4岁。这一点也让周总理印象十分深刻,毕竟作为一个老师,遇到一个比自己年龄还要大的学生,在教学生涯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周总理对李仙洲印象深刻也恰恰是令李仙洲感到又悲又喜的原因。
(图|周恩来)
他喜的是自己在监狱中呆了这么长的时间,如今终于要出去了,而且还是经过周总理特许之后的,可见周总理并没有忘记和自己的师生关系。而正是由于这段师生关系让李仙洲在喜悦之后充满了悲伤之情,自己作为周总理曾经的学生,误入歧途,不但没有将自己的才能用在“正道”上,反而做了很多伤害老师的事情,这让他羞愧不已。
▲
特赦之后的李仙洲
李仙洲在特赦之后,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他握着周总理的手激动不已,并对周总理说:“总理,学生过去不争气,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辜负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但是请老师放心,从今以后,我一定拿出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周总理望着他,点了点头,说道:“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老纠结于过去,我听说你在监狱里表现十分优秀,这也算是洗心革面了嘛”。
(图|晚年李仙洲)
特赦之后的李仙洲婉拒了中央将他分配到文史资料研究馆的好意,表示自己想要回到山东老家颐养天年,回到山东的他先后担任了山东政协秘书处专员等职。1988年,94岁的李仙洲因病去世。
回看李仙洲的一生,可以说是高至青天,低至深谷,做过司令,也做过战犯,但是好在他洗心革面、迷途知返。因此当铅华洗尽时,他才能有机会成为新中国的公民,这的确算得上是他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