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有这样一个人他制定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等战略构想,使明军能在辽东对抗后金精骑。他在朝为文臣,可以辅佐朝政,出外就是武将,戎马生涯,为国驱驰。在明末清初之时,不少士人因各种因素,投奔满清。然而他始终坚持气节,更是以七十六岁的高龄,率领全家老小抵抗清军,壮烈殉国,全家三十多人,不屈战死。
这个人就是明末出将入相的大学士孙承宗。
那么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卓越人物,究竟有怎么样的一生呢?
这一期,我们就来说说铮铮铁骨的大学士孙承宗。孙承宗出身在万历年间,历经万历、天启、泰昌、崇祯四朝,在入朝之后,经历了党派之争,魏忠贤独断朝野和后金崛起,但是他洁身自好,立持公论。
可谓是很好的诠释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孙承宗是1563年出生在保定高阳南街村,但是在高阳的一些事迹和名声目前不是太多,应该是在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导致他在家乡的很多史料都被毁掉导致的。
孙承宗的家庭开始的时候是当地比较富裕的,他的父亲有四个儿子,他是属于最小的那一个,但是到孙承宗少年时代,据说就中落了,具体原因据记载是孙父乐善好施,从史料记载和后面孙承宗一生的故事来看,也可以看出来孙承宗是出身于一个家风比较好的家庭,这也让孙承宗从小就接触了很多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而且孙承宗从小就天资聪明,在十来岁便中了秀才。
据史料记载孙承宗长得也是雄伟独特,如果单从长相来看,不像读书人,倒是像个江湖豪客。虽然中秀才比较早,但是孙承宗直到他42岁的时候才中的进士,而在中进士之前的那段时间,孙承宗是不仅读书,还有就是教书,还要务农,毕竟前面说了,孙家中落,家庭条件也不好,也正是因为这段日子,让孙承宗能沉下心来研读了很多书籍,也为以后入朝之后能当上大学士成为帝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说下孙承宗教书,他不仅仅是给县里的学生讲课,也在官宦家庭当老师,这样也让他很了解当时的国家局势,务农这方面使得他更加了解到百姓的生活。而且据明史记载,他在教学过程中,也喜欢到处游历,还喜欢和一些将士讨论一些军事方面的事,所以这也让他通晓边防战事,对于军事方面也很有见地,也可以说这些经历让孙承宗厚积薄发。
我们也能得出年轻时候孙承宗本身就有胸负报国之志向,这和他后来的学生袁崇焕大体相似,所以这可能也是成为后来他在辽东和袁崇焕相见甚近的缘故吧,毕竟有相同抱负的人,志同道合而且都是有才学的人,是更容易在一起成就一番事业的。孙承宗在1604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二年中的进士,而且是榜眼,所以他也有个绰号叫孙榜眼。
中了进士之后,又是榜眼,那就留在当时的翰林院做编修。明朝编修算起来是正七品,一般也就是榜眼和探花担任,这岗位也可以理解为当皇帝的秘书吧,就是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及机密文件。明朝有个比较有名的人物严嵩就也是当过这个编修。孙承宗这一当就是当了十年,当然这个职位虽然品阶不高,总得说起来也属于皇帝身边的人,在这十年里,除开是本身的一些本职工作,他还写过一些奏章,主要就是劝万历勤政爱民,重振朝纲,万历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大家如果看过一些影视剧也都应该知道,明朝始亡于万历不是没道理了,毕竟这么多朝代里,几十年不上朝做的那么彻底的皇帝真是没有。
在那个时候大家不要认为做官就很轻松,因为万历的不上朝,不上朝那么行政人员就没有更新,就是基本不加人,导致在万历时期,行政方面就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那效率就低的很了,当一个国家行政力下降到一定程度,那肯定就出乱子了。好了再说回孙承宗,他除开这些还在闲时给写一些地方志的序言,然后还还主持了乡试和会试,虽然当时涉及到一些党争问题,但是最后在当时学士刘一燝力保下也安然度过,在那个时代本就很在乎这个师承,所以虽然只是当了十年的编修,但是孙承宗在当时也算是名声在外了。
基本在万历朝的时候,孙承宗得经历也可以说算的上波澜不惊了,还算平稳,一直到十年后,他被调到调到了詹事府,詹事府主要就是给当时的太子辅导教育的一个这么个机构,后来孙承宗做了几年,万历皇帝与在位仅仅29天的太子相继病死,然后皇长子朱由校还没来得及封太子就继承了皇位,成了皇帝,而朱由校很喜欢听孙承宗讲课,就这样孙承宗就成了帝师了,加上本身名声在当时就不错,又有资历有学识,孙承宗后来官升少詹事。
也正孙承宗升任少詹事的1621年的时候,当时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女真羽翼丰满了,开始发兵进攻辽东,拿下了沈阳和辽阳,当时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就有人提议让孙承宗当兵部尚书,毕竟给皇帝讲了那么多课,朱由校还是知道自己这个老师对军事很在行的,而且当时朝廷里面也没其他人能有这个能力。
本来辽东战事明朝节节败退,丢城失地,但是皇帝朱由校不放人,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所以孙承宗又被提拔成了礼部右侍郎,留在京城陪着朱由校。最后,实在是形势急转直下,明朝的官兵开始弃城逃跑,边防多次告急,而当时的兵部尚书怕这个事担责,也跑到边关去巡视了,这个时候没办法,朝中实在无人能胜任主管军事,皇帝朱由校只能任命孙承宗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主持辽东战事。
之后就有我做的那一期袁崇焕讲到过,孙承宗巡视辽东,然后和袁崇焕一起制定的辽东战略,基本战略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这个时候的孙承宗已经是60来岁了,孙承宗负责主管辽东后,首先是先整顿了军纪,因为当时明朝的军纪实在是不堪入目,还没打跑的就不少了,都认为守不住辽东,朝廷很多官员将领都认为应该放弃掉辽东,加固山海关,凭借山海关抵挡住后金攻势就行了,而孙承宗认为辽东要守住,因为辽东有那么多百姓不能放弃,他提出先稳固辽西,然后收复辽东,这样就和朝廷很多人意见相左了,也因为得罪了很多人。
当时皇帝朱由校还是很相信孙承宗得,所以这个事就能做下去。到辽东之后,孙承宗支持袁崇焕打造了后来的关宁锦防线,还设立车营,建立水师,操练火器兵,后来的西洋大炮给后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此外也改革了马政,打造了关宁铁骑。通过四年的时间,建起了宁远城和锦州城,把阵线回推了400里,打造了以锦州为前线,宁远居中,山海关在最后的一条关宁锦防线。
这条防线抵挡了后金两代雄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进攻。而就在孙承宗慢慢把辽东战事稳定住的这段时期,正好也是碰上了东林党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大肆争斗的时期,到后期魏忠贤开始独揽朝政,东林党一派被打压,在魏忠贤打压下,这些人一个个倒下,本来魏忠贤是想拉拢孙承宗,都被孙承宗拒绝,而后孙承宗还想入朝弹劾魏忠贤,被魏忠贤提前知道了,魏忠贤就先下手为强,派人弹劾孙承宗,最后孙承宗孤立无援之下,为了自证清白就只能辞官。
关于这个事,第一的话,孙承宗能主政辽东,首先是当时朝廷里面确实没有懂军事的人,东林党方面也是推荐他,其次皇帝朱由校确实也是很信任孙承宗,当时朝廷官员都忙着争斗,孙承宗在制定辽东战略的时候也得罪了不少其他派系的官员,所以最后当魏忠贤弹劾孙承宗的时候,不仅仅是魏忠贤当时权利滔天,内援东林派系倒下,当时满朝官员都没有人支持他。明朝到了后期行政机构涣散,效率低下,内阁又是书生治国,党派争斗不断,当离开了皇帝支持,那就很难有所作为了。
之后孙承宗辞官回乡几年后,他所重用的那些辽东将士,确实也是挡住了后金的进攻。到崇祯当了皇帝,诛杀了魏忠贤,然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借道蒙古攻到北京城,然后崇祯皇帝这个时候才又想起孙承宗来,因为那个时候能打能战的都在关外,和关内剿匪。
京城反倒是没有懂军事的人,孙承宗不计较个人得失,再次挺身而出,领兵护卫京师。他布置京城防御后,与茅元仪率领二十八骑,不顾城外遍地敌军,冲出东便门,到通州守城。袁崇焕这个时候也率关宁主力杀回京城,与皇太极在广渠门外大战,孙承宗从通州派三千精兵来支援,大胜后金兵。
后金退兵后,我在以前做的袁崇焕和祖大寿那两期中也讲到过,袁崇焕却被明朝官员诽谤治罪下狱,最后凌迟处死,这也让祖大寿不满,虽然当时孙承宗稳住了祖大寿,但是后来祖大寿带兵出关就一直待在锦州了,直到后来洪承畴松山大败后,在锦州投降了后金,详细的也可以看我做的那个洪承畴那一期。
京城保卫战过后孙承宗再次任辽东经略,这个时候因为那一系列的事,辽东前面打造出来的稳定局势已经出现了裂痕了,之后的大凌河战役,就出现了祖大寿投降后金,虽然后来祖大寿又反叛了后金固守锦州,但是孙承宗也因为这个事,被弹劾二次下台。
1638年,后金深入内地。围攻孙承宗的家乡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全家三十多人拒不投降,全都被杀。如果说孙承宗后期有争议的地方,可能就是袁崇焕被杀,孙承宗没有救,但是我认为结合当时明朝的情况,就算是孙承宗救下袁崇焕这一次,那下一次呢?
而且当时的孙承宗还不一定能救下袁崇焕,具体大家可以参考崇祯的一些历史史料结合来看。总之站在不同的立场自然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道德品性却有差别。
孙承宗受命于危难之际,虽然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最后也是忠贞不屈,壮烈殉国,这样的人物本就是值得我们去敬仰的。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很难判断,不过读史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明智,我们能从历史里面见识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忠贞不阿的,有奸诈狡猾的,也可以见识到一个朝代从初立到盛世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从这些里面增长见识,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掩卷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