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甲午海战之前,朝野上下对日本的态度颇为复杂。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在英法联军的教训中,
得出要抓住机会提升大清的武器装备与制造技术
,所谓“狼子野心,不守信义”,不得不防。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以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为首的大臣也深谙此理。英国军官戈登曾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道:“鸿章尝……见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台湾,吞并琉球,一部人开始把日本当做中国永久的祸患来看待。为抵抗外来压力,着手建立海军力量,
清政府在北洋水师身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
对于日本而言,在北洋水师建立之前,日本虽然水军力量高北洋水师一筹,
但是北洋水师建立之后二者差距并不十分突出
。甚至中国在19世纪80年代的偶然造访和1891年的正式访问当中,清朝的海军势力,
还一度刺激了日本扩充海军的计划。
北洋水师作为清朝海军建设高度的一个标志,当时以张之洞、薛福成为代表,提出的对日本采取转守为攻,偷袭东京的策略,
为什么没有被北洋水师所采取
?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
1、对日本变法之强的认识
戈登在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中提到,李鸿章对日本变法的看法:“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弊。
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
,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
在大部分人还对日本抱有旧态度时,李鸿章已经十分肯定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下所取得的成就,
清楚地衡量着中国与日本之间孰强孰弱
。因此不断的坚持要变法,要图强,“窃以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可见李鸿章对日本并不轻视。
甚至还强调中国应当像日本一样积极变法
,不可墨守成规。李鸿章已经先于很多人认识到,日本经过明治变法,早已不能将其当做是一个曾经附庸于自己的弹丸小国。
2、知己知彼,对日本海军的认识
李鸿章明确表示:“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洋人论实力而不讲道理,他们要用兵力压我们,
我们如果只凭口舌争辩
,自然无济于事。战事临头再去筹办防务,肯定措手不及,如果预先防范,日本就不敢来。这样看,
防务不能再拖延了
”。
防备日本确实是当初清朝建立三支主要海军的原因
。适时,日本并未就此停歇,而是以北洋水师为目标,进一步发展自己水师的力量。
然而北洋水军却在畸形的环境当中渐渐停滞下来,
甚至挪用军需给慈禧太后过寿辰
。北洋水师的右翼总兵刘步蟾,曾多次向海军提督丁日昌提出,日本如此增加海军装备力量必定会成为中国的一大麻烦。
建议应该给北洋水师添船换炮
,以待来日。
当时李鸿章不敢向朝廷争取
,直到1894年李鸿章曾上奏说:“即日本蕞尔小邦……岁添巨舰,中国……迄今未添一船……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曾上疏,为他消极防御的战略作辩解,
认为中国舰只不如日本
,数量少速度慢,所以“海上交锋,恐怕不是良策”,“
如果同日舰驱逐于大洋之中
,胜败实在难以预料,万一受挫折,即使赶紧设法购买舰只,也无法应付急需”。
可见对于李鸿章而言,
冒险出击实在不是一个好选择
。因此基于对日本的认识,李鸿章本人实在是不会做出偷袭东京这种冒进之事,
防御与被动防守才是其对日本的态度
。
作为北洋水军头号人物,
总领北洋水军一切事宜的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
,对其北洋水军所采取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内弊难除,内政难衡
1、军需难筹与军用难平
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清朝廷对地方都督的控制力已然鞭长莫及,“东南互保”之类地方对抗朝廷的现象,
到19世纪80年代更加难以掌控。
1988年北洋水师建立,
经费问题就是李鸿章的心头疙瘩。
巨大的财政开销,使得经历赔款与割地的清朝中央政府无力支付水师的经费,
只能依靠各省之间的协济
。
但各省之间各有考量,
中央摊派给各省的北洋水师协济银两
,等交到北洋水师手里,每每大打折扣。
以西太后为首的皇室又奢靡不已,
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亲父的示意之下
,李鸿章甚至默认军费流向颐和园。
军费难筹集,再加上北洋水师初创,
上下之间谋利空间甚大
。海军办理军需的人经手几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防范措施,也没有严格设立的规则。
因此,
腐败与贪污军需事所难免。
到了甲午海战就表现出来炮弹不够、子弹都是不良之货。最后甚至默认海军建设的停滞,实在是难以想象。
因此经费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这是其一。
丁日昌在拟定《拟海洋水师章程》上奏朝廷时,
新疆遭受英、俄国侵略
,因此朝廷指出要左宗棠与李鸿章,
“
主东南海防者则谓宜缓西北,主西北塞防者则谓宜缓东南”
,
实在是内政之间难以平衡,
在朝廷内外对所谓海防与塞防争论不休
。
最后采纳左宗棠之意,海防与塞防兼顾。
但是巨大的财政和军员压力
,难以平衡两大难题,这是其二。
“此船一办,每年一切耗用比多,倘积久机关不灵,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这是针对李鸿章,上奏采购铁甲船一事
一些亲王的反对
。
但是李鸿章本人有强烈表示:“欲求自强,仍非破除成见,定购铁甲不可”。因此,内部虽然支持建设水师,
但朝廷内反对与阻碍亦可随处可见
。两种势力交织一起,
使得李鸿章更不能随意对采取日本转守为攻的策略
,这是其三。
因此,李鸿章想接受“偷袭东京”这一方案,
可实在掣肘太多
,施展不开。李鸿章不可能盯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去偷袭东京,
作为旧政权下围绕着权力轴运转的臣子
,保护大清的延续是皇亲贵族的首要考虑。战争靡费甚大,一朝拿不下日本,就意味着消耗,
清朝是难以支付攻不下日本的后果。
根深蒂固的守疆土,保和局的防御思想
1、企图以外交解决与日本海军交战问题
李鸿章在甲午海战当中表现出来的态度,
竟想依靠其他几个帝国的支持来给日本造成压力
。他告诉清廷:“日,内外俱备,我备为齐,不宜先露军机。”
但是从后续的情况来看,
李鸿章实际一直在寻求英国与俄国能够干预进来
。他还对俄国发公文称,俄国乃是朝鲜的邻国,不能坐视不理。企图以此给日本施加压力,以此来逼迫日本退兵。
在两国保持中立态度后,李鸿章当即选取的战争策略是“撤后,行各国公使并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约,如彼不依,秋初再图大举。”可见即使战争到了眼前,
李鸿章也并未有太过积极主动的战意。
而是在光绪帝谴责之下,
李鸿章才仓促备战
,光绪帝要李鸿章:“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岩,驯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1894年日本干预朝鲜之事时,
李鸿章有比较清醒的估计
,在中国阻止日军入朝鲜无效之后,他就致电清政府:“日本屡次借口和约,企图派兵挟制……日军既然来了,恐怕不会马上就走,……
我们应当迅速通知朝鲜政府
,作好应战的准备。”
实际李鸿章很清楚
:
凭朝鲜一国微弱之兵,姑且还要靠着中国来帮助协调问题,
怎么可能有能力来抵挡日本的侵略。
但他仍旧主张:“南北洋水师严密戒备”,并派出丁汝昌前往仁川,以助军威。而不是主动出击,
对日本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
甲午一战失败后,李鸿章为自己不主动作战解释说:“……我们的海军力量,攻别人不足,用来自守还是有余的……说海军的功罪,应当以各海口能否保护、有无失误为准,不应以不自量力,冒险轻进来苛求”。
可见自始至终李鸿章并非是进取之态
。
2、防御思想从始至终
李鸿章原来的打算就是要依托陆军了进行防御和作战,
他在渤海一带修建大量的炮台
,设置从山东到威海一带的关卡防线,主要是防止若是日本人那天投降过来,也好有个防御之处。
北洋水师的设置并不具有主动出击的目的,
一则是想避免此前鸦片战争中敌人打到家门口的惨痛经历
;二则只是想防御日本万一攻破朝鲜,就军兵临城下的危险。
因此薛福成和张之洞等人主张的,牵制日本主力舰队,派精锐部队进攻日本的长崎、神户等地区的看法,
只是部分人士的一厢情愿
。李鸿章并
不会想承担一旦失败慈禧震怒
,自己一世荣耀毁于一旦的后果。
总结
对于李鸿章为何不采取主动攻击日本的策略,
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局势环境促成的
。李鸿章本人对日本海军的看法,以及内部给出的政治压力和他自己遭遇日本时的态度,都表明其不会采取积极有为的主动策略。
从李鸿章自身的认识和对时局的态度来看,
保守求稳才是他这一北洋提督的上上选择
,断不会轻易冒进。
参考文献:
《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
《李文忠遗集》
《洋务运动》资料丛刊
下一篇:原创 历史上最可疑的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