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部门就一直在安排着尽快为在战争中牺牲的同志寻求一处极好的栖身之地。
上级强调,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决不能坐着江山就忘了为打天下而牺牲的同志们,这地方一定要好好找!
经过不断的选址和商讨,中央决定选择八宝山作为安葬烈士同志的地方。
随着许多革命抗战英烈、开国元勋、著名人士被安葬于八宝山,
八宝山也逐渐成了我国规格最高的公墓
。
但除了八宝山,还有一个地方也安葬了很多的开国元勋,
那就是位于河北邯郸市涉县赤岸村的一处偏僻山岭——庙坡岭。
刘伯承和徐向前这两位开国元帅就是被安葬在这里,除此以外这里还安葬着许多将军,如李达等人。
据史料记载,安葬于此是这些开国将帅的生前遗愿。而且,
仔细研究的话,不难发现,长眠于庙坡岭的开国将帅,
他们几乎都是来自同一部队——八路军129师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129师的刘帅徐帅选择去世后长眠于此偏僻山岭,而不是八宝山呢?
(一)避敌锋芒,挺进太行
一切都要从1937年7月7日说起,日军向北平郊区卢沟桥驻军发起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国共达成抗日统一战线。
一个多月后,
中央宣布工农红军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红军的三大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
此时的侵华日军正在密谋如何占领军事要地山西省。日军狂言:“一个月拿下山西。”日军如此计划是因为,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周围群山环绕,地势十分复杂,可谓是打开华北地区的钥匙。一旦占领了山西,其后,他们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长驱直入。
然而从地理位置上看,
欲争山西,肯定先图太原;欲争太原,必定先夺大同或者平型关
。
当时,负责保卫山西的是阎锡山所部,他畏敌如虎,认为守土抗战才是最好的策略。
在对于日军到底先攻大同还是平型关,他认为日军部队都是机械化部队,为了充分发挥他们军队优势,日军会选择进攻大同。于是阎锡山便在此前提下制定了大同会战计划。
可是,事情的发展并非像阎锡山所想。
日军在攻占大同之后,又派另一路兵绕过大同攻击平型关,以攻占山西核心太原。
此时的平型关兵力薄弱,岌岌可危。
无奈,阎锡山只能着手开展平型关会战。
为了更好的制定作战计划,八路军将领以及阎锡山等人多次商讨并分析现状。
“现在敌人的力量确实不可小觑,但只要我们能够调动全民的力量,一致对抗日军,那么绝对可以打败他们。”
“平型关这个地方是我们伏击敌人的理想地方。我们提前埋伏,打他个措手不及。”
根据作战计划,一部分军队负责在平型关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机会埋伏在公路两侧给予敌人重创。整个作战过程要求国共两方高度的配合。
平型关战役历时一个月,最终中国军队获得胜利。
这也是自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第一次大胜利。
但此次战争虽然胜利,我们损失也相当惨重。本来八路军人数就不多,这次又损失八百名战士。
1937年9月30日,党中央指出,山西的正规战可能很短暂,未来的前途是如何发展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采取游击战策略并不是说着我们不积极抗日,而是因为我方现在装备与敌方相比实力悬殊,采取这样的迂回战术能够避敌锋芒,从而降低我们军队的损失,更好的消耗敌人的力量,以待之后一举消灭敌人。
由于目前,115师主要经营吕梁山脉,120师主要经营晋西北。众所周知,太行乃天下之脊,扼太行者得天下,那么
山西这边129师的重心则应该在太行山
。
于是,
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的带领下,129师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从陕西出发,然后东渡黄河,挺进太行。
在到达涉县后,129师在石拐镇召开会议。会上,领导首先说:“咱们今天主要研究你们师在太行山的战略问题。首先一定要明白,太行山这块战略要地,非常重要。这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非常适合我们进行战略调整。”
“而且中央的指示也非常正确,我们要依托太行山在这里开辟抗日根据地。山西是我们抗战的中心,特别是位于它东部的太行山。我们得先占住山,依托山地开展游击运动,然后慢慢向平原发展。”
“行,那我们就在此长期开展抗日根据地,守住这一片地。”师长刘伯承说道。
(二)生死相搏,浴血奋战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这首战歌“在太行山上”想必大家一定都听过。这首抗战老歌诉说了当时129师的战士们死守太行山5年,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事件。
这5年内,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的带领下,129师在此与敌人生死相搏多次,数不清的战事捷报从这个小县城传出来。
当时的涉县接连遭遇蝗灾和旱灾,这使得当地农民生活越发拮据,再加上又逢战乱,日军不定时的进行扫荡,军民生活可谓是苦不堪言,甚至都只能靠吃草根,树皮充饥。
除此以外,当时国民党的管辖部门也是很少给八路军提供枪支弹药,只有在需要八路军的时候才会予以物资支持。
而这也说明,想要靠武器装备跟日军正面对抗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在之后的抗战中,刘帅几乎都采取游击迂回战术。
1937年10月中旬,129师385旅769团奉命在执行任务,当他们到达位置时,发现日军不断有飞机起飞轰炸忻口。
一番侦察后,他们得知这片场地共有飞机26架,会在白天的时候出动轮番轰炸,到夜晚就停放在机场里。
于是,
769团便制定了一个作战方案,用来摧毁阳明堡机场
。
由于装备数量严重不足,战士们一个个都在枪上绑上了大刀,准备到时候就跟敌人近身白刃战。
19日夜里,战士们就按照原定计划出发了,当快要逼近时候,突然,敌军的哨兵发现了他们。于是,如此情况之下,我方战士只好与日军展开猛烈交火。
战士们一开枪,一瞬间,飞机便燃烧了起来,整个机场浓烟滚滚。战斗持续长达一个多小时,这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处于弱势的769团战士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可战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日军展开搏斗。也正是在这种情况呀,阳明堡机场的飞机全都被摧毁,769团的战士们圆满的完成了这次行动任务。
当敌方大部队前来增援时、只剩下遍地的飞机残骸,769团也早已撤离机场。
129师在此战中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一百余人,和二十四架飞机。这场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消弱了日军的主要的空中袭击力量。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1938年春,由于八路军不断的进行游击战争,给日军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这时候,日军又开始计划新的方案,他们想分成几路人马来围攻抗日根据地。然后将主力部队逼到汇聚一个地方,然后一举消灭。
然而,八路军的主力岂是这么容易就能找到的?日军行进至半路就发现这里道路根本不能通过。一瞬间,找不到攻击方向的日军此时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129师心生一计,不如趁此,伏击日军一波,敲他们一波物资。这也就是著名的
“长乐村之战”
。
129师386旅连夜出动,把日军围追堵截到长乐村附近的河谷地带,并趁机进攻日军,将其1500人分割成数段。
但是这个时候日军又召集千余人回援,眼看着此形势非常不利,但当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772团长带着他们团顽强抵抗。
在此关键时候,115师689团赶到,又把阵地夺回。然后向日军发动猛烈进攻,最终日军死的死,逃的逃。
这一战,刘帅痛失爱将叶成焕,八路军部队也损失惨重,但是却将日军的围攻想法扼杀在摇篮中,而且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
除此以外,在这5年时间内,徐帅和刘帅指挥了大大小小的著名战役。经过艰苦的战斗,两位元帅成功带领129师在太行山上开辟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根据地。
在涉县太行山的这些年,两位元帅带领战士们跟日军生死相搏,不仅守住了这一方土地,也打消了日军试图通过山西攻占中国的想法,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心系太行,魂归山岗
1945年12月底,抗日战争取得圆满胜利。至此,一二九师完成了在涉县驻扎的历史使命。
回想这八年的抗日战争,徐帅和刘帅在涉县一呆就是5年。
在这5年时间里,129师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军民关系。
无论是战争还是生存面前,他们真真切切的做到为人民服务以及与当地人民共存亡。
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这里居住的人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草木,他们都无比熟悉。
这个地方可谓是见证了129师的战斗历程和发展,也见证了敌后作战的艰难。他们奋勇杀敌,顽强战斗,无论当时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咬牙坚持下来。这个地方我想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这是129师成长的地方。
1986年,刘帅去世。又过了四年,徐帅也逝世。
两位元帅直到去世前都心系太行山人民,
他们在生前多次嘱咐其子女:
“涉县是我的第二个家,等我死后,我还要回那里,跟我的乡亲们朝夕相处。”
不仅如此,原129师的政治部副主任黄镇将军以及李达将军,王新亭将军等一大批将军都选择死后回归太行。
毕竟,这里是他们129师难以割舍的家,是他们的根!他们没办法忘记在当时条件如此艰难的时候,乡亲们把最好的都给了士兵,可以说就是涉县赤岸村养育了他们。因此,129师的官兵对太行山这块土地的感情十分深厚。
因为原八路军129师领导人的骨灰相继撒在这座山冈上,因此这里得名将军岭。在将军岭上,很多东西都跟数字129有关。
将军岭成了将帅们长眠的地方,后人将将帅雕像屹立于这太行深处的将军岭上。就是让他们知道,他们那时候的艰苦奋斗没有白费,现在的新中国正在不断的强大起来。这便让长眠于此的前辈能够和我们一起见证现在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我想,徐帅跟刘帅之所以生前遗愿是:
将骨灰回归太行,
不仅是因为他们希望能世世代代陪伴着这里的家人,更希望见证他们一直为之努力战斗的新中国的不断前进发展
。
如今,
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不仅是这些将帅的长眠之地,而且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样,这里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这样做也是希望子子孙孙都能铭记曾经太行山上的抗日英雄,铭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