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
唐哲
编辑I
唐哲
起用王安石
宋代神宗时期是一个大改革的时代,
宋神宗即位时,宋朝已有百余年太平景象,但是这种温和的太平却带来了官吏的碌碌无为和朝纲的衰颓不振。
神宗自二十岁即位时起便胸怀抱负,对安享百年太平的宋朝无法制服西夏这样的小国深感愤慨。
登基前,他已经听说学者王安石的大名,继位不久就决定起用王安石,并将其提拔为执政,
神宗与王安石交流对政治的意见。
王安石认为,宋朝政治只是随遇而安,虽称太平,但财用不足,军力不强,国势不振,王安石基于愤慨,
提出了一个如何处理的方案,并已经向仁宗上过万言书,陈述改革的主旨。
书中首先指出由于教育制度不完备,导致人才不足,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养育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
在当时的改革论调中,王安石的观点最有理有据,因此他被称为当时理论最深刻的改革家。
神宗即位前已经知晓这些,等到王安石向神宗详细阐明自己的观点后,
他便开始大力支持,任其为宰相主持新法。
王安石的新法
由于长时间的承平状态,这个时候宋朝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
故王安石想借变法之机来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他的新法主要包含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一)农田水利,(二)青苗,(三)保甲,(四)免役,(五)市易,(六)保马,(七)方田,(八)免行钱。
(一)农田水利
这些新法都是对于之前的消极政策提出的积极政策,
所谓农田水利法主要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增加土地收入。
(二)青苗
所谓青苗法是官府修建常平仓,仓中积蓄一定的粮食,
在民间粮食价低时官府买进,价高时卖出,以平抑粮价,保护农民的利益,
常平仓购买粮食需要本金,被称为“籴本”。
实施青苗法所需的资金名为青苗钱,当农民春耕需要资金时,官府借钱给他们;等到秋收时,农民将本金和两分利息归还给官府,
这积累起来的两分利息就作为“籴本”。
这个政策从理论上说很好,
王安石任地方官时亲自实施过,效果不错。
此法对于实行者有一定要求,若是像王安石这样既有思想又为民着想的官吏,
自然效果很好,但推广到全国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并非每一个官员都廉洁奉公如王安石。
另一方面,所有官吏都要考虑怎样增加国库收入,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某些地方官强行让农民向官府借贷,
而且随意提高利息,显示个人政绩,倘若回款困难,就对农民强行掠夺。
而从农民角度看,春借秋还有利于艰苦劳动增加收成的人,但对已经过惯了自由散漫生活的人,
勉强他借钱又硬性规定到时还钱,常常产生借钱乱花,还钱不出的情形。
因此,一个政策出发点再好可能结果也不一定好,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措施出现问题的原因,所谓均输法,想法本来很好,
因为农民要费钱费力从大老远的地方将实物地租送到收税地点,想使农民交税时不交实物。
这一方法要求农民在行情看涨时卖出要交纳的实物,再在附近的市场上价格低廉时买进,这样可以节约购价和运费,
还能从市场买卖中获利,是一种巧妙的办法。
不过,官吏首先要保证官府的财政收入,往往以高价强卖给人民,购买时又强行以低价买进,导致买卖双方都不乐意。
(三)保甲法
所谓保甲法,是兵制改革的办法,结合免役法,包括兵制和财政两方面,
它要求半数成年人参加军事训练,战时出征。
过去,宋朝实行的是终身职业兵役制,
人民只负责养活军队。
(四)免役
所谓免役法是与保甲法相配合的制度,
过去的法律规定人民有服徭役的义务,一年中要为官府做完规定天数的义务劳动。
唐代租庸调制度中的“庸”即为徭役,它导致丁壮因恐惧徭役而躲藏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免役法要求按照家产多寡支付免役钱,将原来无偿的“差役”改为了有偿的“雇役”。
而交纳免役钱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这样,穷人服徭役可以拿到钱,
富人也可交钱免除徭役只有独子或全是妇女的家庭不愿服徭役,
可向官府支付“助役钱”。
对官府来说,这是一项增加财政收入的好政策,
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王安石所有的政治举措中,免役法是被公认真正有所裨益的一项。
(五)市易法
所谓市易法,是人民向官府借钱的办法,要求人民抵押土地或其他财产,
到期偿还两分利息;未能偿还的,在利息之外每月罚款百分之二。
(六)保马法
所谓保马法,是关于军备的办法,仅限于某些地方,
宋朝曾征募义勇军讨伐西夏,但受制于马匹不足,
当时马是重要的物资。
每户向政府租借一匹马,或政府出资助其市买每年对马进行一次检查,有病死的,向养马户索取赔偿金。
这是应付战时急用的借马规则。
(七)方田均税法
所谓方田均税法,即以千步为一方丈量土地面积,再检查确定肥田、瘠田,划分等级,不论收成如何,都按固定标准征税。
这样,官府收入稳定,农民可以抵扣,租税的征缴原则由此确定。
(八)免行钱
所谓免行钱,即商业行会的执照费,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
每月交纳免行钱,免行钱确定了行会交纳营业税的标准。
以上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作者观点
其实这些方法本来是良法,
如果人民勤劳,积极利用政策增加收入,自然可以从中获利,官府收入也能增加。
但是,政策虽好,但具体落实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人民勤劳努力,而现实是很多官吏不清廉,很多民众得过且过,
王安石只顾一味实行先进政策,因而招来了许多非议。
起初,如果周围的人不从中作梗,人民只要稍微吃点苦,新法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效,
但是由于新法没有立即产生成效,便迅速招来了许多攻击,局势逐渐恶化。
当时朝中有许多元老级官员都反对新法的实施,
最先质疑的是重臣韩琦,随后与王安石曾为同僚好友的司马光也站出来反对他。
他们反对变法的主要论点是:
新法只会加深天子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因为它只考虑到了如何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国力,而忽略了基础的百姓利益。
虽然这些反对派对变法多有质疑,但他们也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神宗还是坚持王安石的方案,罢免了反对派官员,继续变法。
当时王安石的学问、文章已很有名气,得到许多先辈的尊敬,
但是因为变法带来的争议,许多过去尊敬他的先辈和后学都走向了他的对立面,
像苏轼、苏辙本在仁宗时期就积极呼吁改革,重振朝纲,但是当面对改革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还是成了反对论的支持者。
由于遭到学者和政治家们的反对,王安石必须寻找政治上的盟友,
一些谋求政治发展的年轻官吏在这时则投其所好,站在了王安石一方。
因为政策分歧,
朝廷出现了与现在政党性质类似的两大党派,
司马光成为反对党的首领,
反对者中,有的人对新法全盘否定,有的人则认为王安石的某些观点有一定道理。
学校贡举改革
王安石在进行兵制、财政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登用,自上万言书始,
他就对过去学校的贡举制度提出了不同意见。
虽说唐朝已有学校,但是学校只对贵族子弟开放,故而没有真正的教育,
且唐代通过贡举,即文官考试,选拔人才,这是唐代贵族的一项特权。
应试时,分诗赋、明经两大科目,考诗赋,选拔的是能写文章的人,并不能知其实际的政治能力;而明经的应试者,也是以能背出多少经书来定优劣。
对此,王安石认为这种方式选拔不出有用之才,应建立专门的学校来培养人才,
至于考试方法,他主张以策论、经义代替诗赋、明经。
所谓策论,是让学生写出关于政治的论文,而经义则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懂得经书,要其写出解释经书的论文。
王安石自己是大学者,他写好经义的范本颁布天下,他的儿子王雱也博学多才,写出了“新经义”以供学子参考,
对于子女,王安石亦十分疼惜,而对于他们的过度褒奖也成了他在朝中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不过,由于某些调和论的作用,宋代并没有取消诗赋,只是科举变成了经义、诗赋、策论三科并行,
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不过还只是个名目,并未出实效。
作者观点
如果当初遵从王安石意见兴办学校,那么中国的学校制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发挥着像现在一样的作用,不过,学校制度对于今天究竟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还是个暂待考虑的问题。
对神宗的批评
这场改革持续了十八年,由于神宗在三十八岁时便去世了,改革没能继续下去,
神宗作为个人并无失德,为国为民尽心持政。
虽然神宗因为改革的方法和目的出现了偏离,没能改变北宋政治长期乏力的局面,但是,作为君主来说,他的确是勤政为民的典范,
正如明末李贽(卓吾)对他的评价:“求治真主”。
作者观点
如果有好的继承人,再加上一个好宰相,改革或许会取得成功,
不过他虽然在当政的十八年里没能实现理想,但此期间的不少政治举措都在后世继续发挥着效用。
也有人认为他的政策之弊使国家覆亡,
总的来说,神宗的确给未来带来了相当大的变化,而他用王安石确实没有错,王安石制定的许多政策都很不错,但他却没有一批执行力强的下属们。
参考文献
[1]宋神宗[M].吉林文史出版社,仲伟民著,2004
[2]全宋笔记[M].大象出版社,傅璇琮,2003
[3]王安石变法[M].河北人民出版社,漆侠著,2001
[4]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赵靖著,1998
[5]王安石变法中的先后缓急[J].王岸茂.丽水师专学报.1986(02)
[6]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探析[J].韩金满.中国教师.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