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明明对顺治有拥立之功,为何死后还被孝庄掘墓鞭尸?甚至还留下一个谜团至今难解!
在清朝初期的皇室成员中,多尔衮无疑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功臣,他曾跟随兄长皇太极攻打蒙古察哈尔、大败明君名将,后来还曾拥立年幼的顺治,担任摄政王长达七年之久。
顺治在外期间,多尔衮主张兴利除弊,采取一系列聚合民心的措施,为清初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越有军功和政绩的对比,就越显得他是个极富悲情色彩的人物,虽然他作为“皇父摄政王”有着极其豪横霸道的一面,但其身后的遭遇却也让人感慨不已。
1643年,皇太极驾崩,因为没有留下遗诏,所以围绕谁才是继承人的问题,也让多尔衮和豪格争论不休。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他和多尔衮一样屡立战功,具有较高的才能,他曾被封为和硕贝勒、肃亲王,掌管六部中的户部,身份和权力更是与多尔衮不相上下,在其身后还有两黄旗、正蓝旗这三旗的势力支持。
多尔衮除了和硕睿亲王的封号外,还曾受命为“奉命大将军”,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文臣武将的升职降级、所有王公大臣的任命都要经过他的手,支持多尔衮的是两白旗和他的两位兄弟,多济格和多铎,强势的两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经过激烈而又微妙的战争后,多尔衮最后居然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孝庄的6岁儿子福临即位。
多尔衮的提议通过之后,另一个提议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通过了,那便是由他和郑亲王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等他成年之后,再归政,多尔衮的提议,虽然让自己无缘帝位,但是却稳住了当时动荡的局势,避免了内乱。
多尔衮和郑亲王的共同辅佐,很快就变成了多尔衮的独立摄政,顺治即位的第二年,多尔衮被拜为大将军,统领大军南下,开始了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的争夺之役,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多尔衮便带领清军进入北京城。
多尔衮的封号很快也变成了“叔父摄政王”,1945年,再次晋为“皇叔父摄政王”,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后,还需要马上在去朝贺多尔衮,此时的多尔衮地位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即便如此,多尔衮仍不满足,1646年,多尔衮以“使用不便”将皇帝玺印都搬到了自己的府中。
直到1648年,多尔衮再次晋级,成为“皇父摄政王”,仪仗完全向皇上看齐,进取心十足的多尔衮,现在离皇位只差一步,直到1650年11月,多尔衮不慎坠马受伤,最终陨落。
对于多尔衮的死,顺治前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刚听到消息时,顺治还穿上丧衣,下诏颂扬他平定中原的功劳,然而仅一年之后,顺治便来了一个大翻转,不仅拟定800多字的诏书,列出多尔衮的14条罪状,更是将多尔衮掘墓鞭尸。
功也是他,过也是他,只是一年的时间,诏书的内容变化便如此之快,待遇转变如此巨大,这背后究竟又是为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