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里最高一级的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也就是拥有世袭罔替、不降不革的王爵特权,要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一共有12位世袭爵位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初开国时立下赫赫战功的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著,所以获得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王。然而,清初八大铁帽子王里面,仅有两人能说得上是寿终正寝,其余六人都是壮年暴薨。
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实际上的清初宗王之首,也是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死后拥戴皇太极,但因为自己年长位尊,而时刻受到皇太极的压制,逐渐赋闲在家,不问朝政。皇太极死后,面对豪格与多尔衮的皇位争夺保持中立,为了消除内乱,代善最终拥立顺治帝登基。顺治登基后,多尔衮摄政,排斥代善,代善就在家中闲居去世,终年66岁。
睿亲王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正白旗旗主,先后出征蒙古和朝鲜,并在与明朝的战争中立下大功。皇太极死后,争夺汗位失败,成为摄政王,抓住机会指挥清军入关,就此平定天下。多尔衮功劳虽大,但他专权跋扈,逼太后下嫁,自封皇父摄政王,打压顺治帝,引起了很多自皇帝以下很多王公大臣的不满。在一次打猎时,多尔衮暴病而亡,仅38岁。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顺治帝就宣布多尔衮十四条大罪,剥夺一切荣誉,毁墓掘尸。
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祖努尔哈赤侄子,自幼养在宫中,形同己子。济尔哈朗追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屡立战功。皇太极死后,面对皇位争夺,济尔哈朗提议由皇太极之子福临登基,而由多尔衮辅政,这个提议得到了通过,福临登基成为顺治帝,而济尔哈朗则和多尔衮一起辅政。但济尔哈朗被多尔衮排挤,不能在京执政,而是一直在外四处征战。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主持了对多尔衮的清算,彻底终结了清朝的宗室内斗,权力归回到皇帝身上。济尔哈朗是清朝除了多尔衮之外,仅有是“叔王”,57岁寿终正寝,顺治帝大哭不止,下诏为其休朝七天。
豫亲王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小的儿子,因此最受父兄宠爱,幼年即获得镶白旗旗主。追随皇太极与明朝作战,生擒洪承畴。后来又追随多尔衮入关,击灭李自成的大顺,受封定国大将军。多铎率领清军南下江南,平定南明政权,攻破扬州,杀史可法,俘虏弘光帝。多铎号称军功为开国诸王之最,但因感染天花,36岁暴病而亡。
肃亲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年少时跟随父亲征战,皇太极称帝后封其和硕肃亲王。皇太极死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双双失败,也没能获得辅政地位。清军入关后,豪格率领大军入四川平定张献忠,麾下先锋鳌拜阵斩张献忠。然而,豪格虽然立下大功,但却被多尔衮设计陷害,下狱折磨至死,年仅40岁。
庄亲王硕塞: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顺治帝兄弟。因为年龄关系,清军入关后,硕塞才开始领兵作战,先后跟随多铎进攻李自成、南明弘光政权,因被大哥豪格牵连,一度降职。多尔衮一死,立即被再次重用,掌管军事,参与议政,仅次于叔王济尔哈朗。但就在顺治帝准备继续重用这个兄弟时,硕塞忽然病逝,年仅27岁。
克勤郡王岳托:礼亲王代善长子,早年追随努尔哈赤攻辽东、蒙古,与父亲代善掌握两红旗。努尔哈赤死后,岳托劝代善拥立皇太极,因此深受皇太极信任,连包庇莽古尔泰这等大罪,皇太极也予以赦免。岳托后来在与多尔衮一起出征时济南时感染天花,英年早逝,仅39岁。皇太极哀痛之下,亲迎岳托灵柩,两次为岳托辍朝三日。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之子。萨哈璘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心腹,英年早逝后,皇太极四次来灵堂恸哭,所以皇太极也对勒克德浑关爱有加。清军入关后,勒克德浑被封为平南大将军,接替多铎镇守江南,平定南明政权,随后又随济尔哈朗进攻南明永历政权。班师回京后,勒克德浑暴病早逝,年仅34岁。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仅有两人活过了40岁(济尔哈朗、代善),只有一人活到了60岁(代善),而代善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被连续两代执政者皇太极、多尔衮打压,远离了政治,可以说是因祸得福,虽然远离了权力中心,但却活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