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清朝历史的朋友,对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都耳熟能详,虽然皇子夺嫡自古有之,但不得不说,康熙的这几个儿子,在夺嫡时展露的智慧,心计,格局,真真切切的是教科书级别的,一个夺嫡之战,硬是演绎出《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的阵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如今,九子夺嫡还以多种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比如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电视剧《雍正王朝》,以及《雍正传》等作品。
不管是看哪一部作品,都有个细节是相似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太子的位置空缺出来,这时康熙的几个儿子为了这个空缺,斗争的愈演愈烈。
再者,在封建帝制时,太子之位也不能一直空着,毕竟古代皇帝有不少突然殡天的。说句不好听的,万一康熙突然驾崩,太子之位又空着,其后果不堪设想,几个阿哥定会刀兵相见,清王朝顿时陷入大乱。
所以,朝中的大臣们也一再劝康熙再立太子,当然大臣们也是各怀鬼胎。大臣们也有押宝的,也有看热闹的,也有少数为江山社稷着想的。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不得不再立太子。
注意哦,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包括康熙的众多儿子,以及朝臣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也是左右后来夺嫡之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个问题就是:改立太子,还是复立太子。
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以及朝臣的心中,胤礽既然被废了,那第二次选立太子,就应该选其他阿哥,比如老三、老四、老八、老十四等。总而言之,第二次选立太子,胤礽是应该被排除的。所以,这次是改立,而不能是复立太子,毕竟几个阿哥把胤礽拉下马也不容易。
不要说别人,包括胤礽自己都没有这份信心,他都想不到自己会被复立。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一致推选有“八贤王”之美誉的胤禩。
胤禩向来心机很深,左右逢源,做事稳重,而且党羽甚多,阿哥中有胤禟、胤?、胤禵,大臣中有福全、满都护、景熙、吴尔占、苏努、阿布兰、阿尔松阿、阿灵阿、佟国维、鄂伦岱、揆叙、王鸿绪、马齐等一大帮人。
所以,二次选立太子,大家都以为胤禩是铁板钉钉,众多阿哥、大臣纷纷押宝胤禩。这时候,四阿哥胤禛的举措却出人意外。
胤禛既不鼓动自己人推举自己,更不向胤禩低头,而是推举了废太子胤礽,是不是很奇怪,有些人就纳闷了,胤禛不想夺嫡做太子吗?
如果胤禛不想做太子,他就不会把邬思道请到自己府上了。(邬思道的历史原型是戴铎)
既然胤禛请了邬思道,他就有夺嫡的想法,既然有想法,太子被废后再选立是多好的机会,他为什么不争取呢?难道他也要学孔融让梨,把太子之位谦虚地推让给别人。
显然阴鸷狠厉的胤禛没有那份好心,其实他是看清了形式,琢磨透了康熙的心思,这才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之争。
胤禛在二次选立太子上,之所以不争,而是坚决亮明旗帜,支持复立胤礽,是因为他至少看清了两点:
第一:胤礽身份特殊,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出身高贵,是索尼的孙女,而且她和康熙的感情还十分深厚,也可以说是“患难之交”。
当初,康熙被鳌拜压制时,赫舍里为了帮康熙除掉鳌拜,在后宫可是帮着康熙出了不少主意,而且康熙除鳌拜,很多情况下是仰仗赫舍里的娘家人。
所以,康熙与赫舍里不仅仅是夫妻,更是“红颜知己”、“患难之交”。赫舍里给康熙一共生了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承祜早夭,第二个儿子便是胤礽。
但赫舍里没有享福的命,她在21岁时,刚生下胤礽大概一个时辰就去世了。赫舍里去世后,康熙痛苦异常,时常思念她。但人死不能复生,康熙就把对赫舍里的思念和爱,转移到了胤礽身上。
所以,胤礽就成为赫舍里的替代品,在精神上给予康熙一定的慰藉。康熙对胤礽十分疼爱,真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康熙甚至为了胤礽打破清朝祖宗八代的惯例,在胤礽刚满2岁时就立为太子。这在当时,大家是认为不吉利的,但康熙不管这个。
康熙对胤礽的爱,只能用“溺爱”来形容,连康熙本人在晚年都曾说:“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雍正登基后,在诏书中也曾说“胤礽年幼即深受康熙帝所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
康熙对胤礽的爱,自小就被其他阿哥羡慕。因为康熙儿子众多,他本来就政务繁忙,无暇顾及,但对胤礽不同,他“亲加训谕”,康熙是看着胤礽长大的,胤礽可是康熙的心尖尖,所以胤礽年少时,康熙对他很是放纵,这也是胤礽后期不成器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众多老人看孩子一样,对孩子太“爱”了,宠溺的无与伦比,放纵异常,结果等孩子长大后,不是不成器,就是狂傲叛逆。
结果,胤礽长大后,果然“不成器”,被康熙给废了。但是,作为父亲的康熙,对自己的“心尖尖”还是有不舍的,康熙冷静一段后,就越发的不舍得“抛弃”这个儿子。
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生活中,有些孩子调皮捣蛋,时常把父母气的肺都要炸了,结果父母忍不住时,把孩子狠狠教训一顿,但过了后,又心疼孩子。
康熙是皇帝,但他也是人,也是一位父亲,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对儿子的不舍。其他阿哥,大臣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忽视了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分量和意义。
而胤禛却恰恰窥破了皇阿玛的这份小心思,他看出康熙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真要彻底废了胤礽。
第二点:满朝文武,乃至胤禛都知道大家都在保举八阿哥胤禩,大家一致认为八阿哥“万民归心”,贤名在外,是稳妥妥的太子人选。
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自古以来,皇帝最担心的是“功高震主”,自己被其他人给架空。胤禩“万民归心”,朝中一半以上的大臣都支持他,这时候的康熙看到可不是他的“贤”,他的人缘好,他看到而是危险!
胤禩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直用心经营人脉,经营自己的好口碑,但他却忽略了一个事,在当时的大清朝,只能一个人万民归心,那就是坐在皇位上的康熙。
康熙和阿哥们,既然父子,更是君臣,康熙饱读经史,他对历史上儿子逼迫父亲禅位的典故应该耳熟能详。显然康熙不想被某个儿子盖过自己的风头,到时候被逼宫禅位,做个太上皇。
所以,胤禩的名声越大,名声越好,支持的人越多,康熙就越反感,因为这直接挑战了皇权,把康熙逼得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胤禩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看透这一点帝王之术,而胤禛向来少言寡语,做事狠厉,不讲情面,但他却窥破了人性、人心。
所以,胤禛坚决推举复立胤礽。如此一来,有一石多鸟之效。
第一,胤禛让康熙感觉自己没有被孤立,拉近了他和康熙的距离。
第二,卖了胤礽一个大人情,即便日后夺嫡失败,胤礽做了皇帝也不会太难为他。
第三,保胤礽就是保自己。胤禛看准了胤礽“不成器”,但胤禩党羽最多,如果自己早出头,很可能会被八爷党干翻,这时候把胤礽推上去,既可保护自己,又可以掣肘八爷党。
鉴于这种形势,胤禛保胤礽,也就成了上策,对他夺嫡也就是最有利的选择了,各位看官,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不妨发表下您的看法,一起交流。
清朝康雍乾三朝,是段精彩的历史,不仅名臣频出,还有众多历史趣闻,下方横条《康熙传》+《雍正传》+《乾隆传》就记载了不少典故,将三位帝王,和众多名臣故事,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