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趣。从普通人的印象出发,可能会认为,在古代中国,只有明君才能使得天下长久的稳定。然而,历史上的明君,占皇帝总量的百分比并不高,但是依旧有很多存在很长时间的王朝产生,比如唐宋,明清。所以,一个王朝存在的长久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明君的数量,更在于“中庸之主”。对于守成之君而言,雄才大略并不是必须的,但绝对不能乱来,也就是说,守成之君,只要在总体上守住开国之君所订立的制度,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小的修补,就足以保持政权的稳定。
不仅明朝如此,几个大一统的王朝莫不如此。唐朝自唐太宗,唐玄宗前期,武则天(暂且算上),勉强算上唐文宗,唐武宗,一共不过五个明君,但却存在了二百九十年;南宋除了宋孝宗,其他的都是中庸之主,但南宋依旧在恶劣的环境中存在了一百多年。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王朝的延续时长,遵循的是木桶效应,即昏君少则延续时间长。
再加上,明朝本身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前期)之外,明宣宗,明孝宗,明世宗(前期)时期,对于社会的治理都做的不错,所以自然能够坚持276年。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加强。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许多王朝最后的灭亡,最终都不是被消灭在农民军手里,而是被朝廷内部的外戚或者其他军阀消灭。有以下实例为证:西汉被外戚王莽所灭;东汉在宦官,外企的折腾下奄奄一息,最终被军阀曹丕取代;隋朝被关陇军阀李渊消灭;唐朝被军阀朱温消灭。所以,在中国古代,大规模农民起义往往只是一个王朝即将覆灭的表现与导火索,此话怎讲?
在一个王朝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有效解决社会矛盾时,大规模农民起义便产生,这预示着这个王朝即将走向灭亡;但仅仅凭借农民军的力量,根本无法颠覆一个王朝,所以,在这个时候,得利者往往是掌握军队或政治权力的上层。然而,有军事权力的军阀和大权独揽的大臣,这两股势力,在明朝,已经不复存在。
首先,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就预示着所有的权力已经完全收归皇帝,大臣已经没有太多的独立权。后期无论什么严嵩也好,刘瑾也好,张居正也好,看似权势滔天但丝毫无法威胁皇权,只要皇帝一句话,这些人前一秒再怎么风光,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们立即就会失去一切。因为这些人本质上属于“狐假虎威”,即,他们的权力,全部都来源于皇帝,包括其在群臣中的威信,也是来源于皇帝,所以,只要皇帝愿意,这些东西,随时可以被剥夺。因此,在中央,已经没有能够威胁皇帝的权力主体存在。
再说地方,明朝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大,采用了三司制度来管理地方。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别管理地方的行政,监察和军事,相互不统属,且统一归中央管理,地方机构此时已经成为了中央在地方的执行机构,毫无自主性;包括后来的巡抚,总督,都是直接归中央管理,其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央的授权,本身的独立权并不大。如此一来,明朝地方的分裂因素也彻底被消灭掉。
所以,明朝在制度上直接消灭掉了对于明朝社会稳定和对皇权的威胁,使得其政权得以延续。虽然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开始,农民起义就接连不断,但正如前文所说,农民起义并不能从根本上威胁到一个封建王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朝后期最大的苦主是后金,一个外部的威胁。
综上,明朝从制度上消灭了对社会稳定和皇权的威胁,所以使得明朝得以延续将近三百年。但也因为明朝皇帝普遍对于政务的热情较低,导致了明朝的巅峰期只有开国后的七十年,在后来的将近二百年中,明朝基本是越来越腐烂,在明英宗时期出现的流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朝的灭亡;而军事实力也不断下降,导致后期的庚戍之变发生,以及蒙古多次攻破边关抢掠,以及河套地区的丢失。
所以,总结而言,明朝的确多中等偏下的帝王,但由于其制度的惯性,加上某些时期帝王和达成的改革(弘治年间,嘉靖初年,张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矛盾进行了有效缓解,最终使得明朝得以延续276年。讽刺的是,明朝最终制度设计的目的的确达到了,明朝灭亡不是由于内部原因,而是被外部的少数民族,所谓千算万算,没有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