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4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翻开1984年11月6日的《春城晚报》,一则《二十九个县市书店开架售书》的消息非常醒目:“据省新华书店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我省目前已有二十九个县市书店实行不同形式的开架售书。二十九个县市开架售书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全开架,即撤除柜台,让读者自由选购。第二种是‘袋式’开架,即留有出入口,让读者从出入口进出,自由挑选……第三种是半开半闭,即一部分书开架,一部分书闭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到书店买书只能隔着柜台让售货员帮忙取。经常是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书名和作者的姓名,想让售货员帮着取书,也说不清取哪一本好,非常不方便。这种读者不直接接触书,由工作人员根据读者需要在架上取书的方式,被称为“闭架”售书。与此对应的为“开架”售书:读者可以直接从书架、书柜取书翻阅和选购。从隔着柜台选购,到摆在货架上自主挑选,销售模式的转变在当时可谓是巨大的创新。
时序更替,40年后的今天,别说先看再买,书店+咖啡店、书店+文创等都成了图书经营的“标配”。
2024年11月6日,开屏新闻记者走访了位于昆明南屏街的新华书店(昆明书城)。在这个一共6层的“巨无霸”书店里,市民不仅可以在店内阅读、购买书籍,还可以挑选文房四宝、精品小家电、数码电教产品、文化用品、办公用品、体育用品。书店内还有亲子互动体验空间、儿童益智玩具、ACG体验文化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书店四楼一半为社科和文艺类图书,一半为昆明新华书店的自创品牌U品咖啡悦读栈。这里还会定期开展朗诵会、音乐分享会、读书沙龙等文化活动。
奔来书院执行院长、著名阅读推广人温星介绍,书店的功能与定位,早已不满足于图书的销售,而成为了一个书香氛围浓郁的知识空间、文化活动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好的书店能为人们营造一个可以偶尔松弛下来、心灵得到片刻休憩的场景。在这样的情绪价值与特定场景中买到的书,其综合价值肯定是不一样的。”
策划 王云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张潇予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昆明书城提供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