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丽州文化金名片|胡济邦:烽火玫瑰 书写传奇
迪丽瓦拉
2025-07-31 20:04:07
0

编者按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五金文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公文化;“义利并举”的陈亮“事功学说”;精彩绝伦的永康鼓词、十八蝴蝶、九狮图等特色非遗文化……永康人文荟萃,文化源远流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永康发布特别策划推出“擦亮丽州文化金名片”系列报道,厚植文化自信,深挖文化内涵,为加快建设“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相较于邵飘萍、雷烨等记者,永康籍女记者胡济邦曾因有着多重身份而被忽视了记者的身份。

胡济邦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高度评价胡济邦:“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2015年5月8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

《习近平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曾被毛泽东称赞“人民的好记者”,周恩来赞誉“外交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还被斯大林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胡济邦是什么样的人?不妨从她的成长经历说开去。

生于忧患

江南女子有颗坚韧红心

1911年11月,浙江永康县古山镇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农民胡仁锲‌的小女儿胡济邦出生了。

信息不畅的年代,或许还鲜有人知道:一个月前,800公里之外,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辛亥革命的序幕就此拉开,这注定胡济邦将迎来枪林弹雨、以笔为戈的年代。

胡济邦旧照

1927年,16岁的胡济邦考入杭州法政学校。当年4月,在离杭州不远的上海,一场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爆发,正值碧玉年华的胡济邦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成长得愈发坚毅。

1929年,胡济邦在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读书时,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反帝大同盟”。

点击下图

还原济邦先生当年风采

·

1931年9月18日,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沉痛的日子,“九一八”事变爆发,在中国人民心头划出一道滴血的伤口。

21岁的胡济邦并没有因北方形势紧张而放弃北上,一边在北京大学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谁也没有想到,一年后这里发生的一切,会将她一举推向时代大潮的浪头上,成为一名“弄潮儿”。

点击下图

还原济邦先生当年风采

·

1933年春,胡济邦经其兄胡济时介绍,进入国民党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为其子教授英语。长时间的相处之下,圆融通达的胡济邦深受署长一家的喜爱,在有意无意间,也接触到了一些国民党内部的资料。

得知国民党的“剿共”计划,她便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情报送出去,为共产党争取了宝贵的反“围剿”时间。

或许谁也不知道,游走于国民党高层间的这位正值桃李年华的江南女子,已拥有一颗坚韧的红心。

远赴苏联

烽火玫瑰更加娇艳

后来,在二哥胡济川和恩师何浩若等人的举荐下,聪明能干的胡济邦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成功进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护照科)任科员。在此期间,胡济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曾帮共产党人偷偷办理了出国护照。

胡济邦旧照

但此时的胡济邦还与记者身份毫不相干。真正开启她战地记者职业生涯的,还是那一艘由上海驶向海参崴的破冰船。

1936年春,胡济邦从上海登船,乘着一艘苏联破冰船到达海参崴,接着又坐了9天9夜的火车,穿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抵达莫斯科。从那以后,中国有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外交官,兼任《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的胡济邦也正式开始了其长达13年的战地记者生涯。

点击下图

还原济邦先生当年风采

·

她以独特的视角,向世界传递了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苏联民众团结抗战的场景;同时,她又以英勇的气势,鼓舞着无数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人们……

胡济邦卓越的报道在当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941年8月,胡济邦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日本记者尾崎秀实等人以记者考察团的名义往南考察后,断定日军不会入侵苏联,并及时报告给斯大林最高统帅部,斯大林采纳了她的意见,将防御日军的几十个师调回莫斯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因此,她还获得了斯大林送的三件礼物:一辆吉普车、一把小手枪和一张出入克里姆林宫的特别通行证。

点击下图

还原济邦先生当年风采

·

在莫斯科的13年间,胡济邦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写出了大量战地报道,成为当时新闻界和外交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但胡济邦深知自己的根在哪里,于是,1949年4月,胡济邦辗转返回祖国怀抱。

注重仪表

爱美爱永康更爱星辰大海

1995年2月,胡济邦不幸在上海病逝。消失传来,熟知她的人都为痛失这位高尚的大姐而抱头痛哭。

回忆她生前的日常,大家发现这是一位多么有“爱”的大姐。

她很注重仪表,很爱美。每次外出,她都要化好妆才出门,而且往往一化就要一两个小时。有时见其他人等急了,她会打破盖在脸上外交官式的严肃,笑说:“知道吗?我这是对他人尊重!”

爱美,但她并不铺张浪费,10多年的穿着就在那几件旗袍、长裙、西服之间换来换去,简朴中显着整洁、落落大方。

胡济邦旧照

胡济邦热爱家乡。工作后,她曾三次回过永康。

“第一次回永康,她给我的三个孩子每人一罐糖果和两元钱的红包。她见我们家庭条件不好,就带走了他们,给一个孩子安排了工作,供两个孩子读书。1989年,她第二次回家乡,还和亲友们一起登上她小时候上过的方岩,还到边上的村庄逛一圈,买走一大箩筐红红的方岩橘。”她的亲人胡光齐说。

百步峻上上下下,都是她自己走的,而且越走越兴奋,根本不相信她已近80岁高龄。见到方岩橘子后,她轻轻、慢慢地剥开其中一只的薄皮,开始像品鉴北宋赵令穰的《橙黄橘绿图》,说:“全世界,方岩橘最好吃了。”

1993年是她最后一次回永康,正值母校古山小学80周年校庆。因母校邀请,她瞒着医生,拖着手骨折未愈的身子回到永康。或许是这个原因,她在胡光齐家足足住了一个多月。

点击下图

还原济邦先生当年风采

·

在这一个多月中,她光要求胡光齐给她上永康特色小吃和菜。

吃了萝卜钱后,她说:“永康盐卤豆腐,挺好吃的。”

吃了永康肉麦饼,她又说:“永康小麦饼也挺好吃的。”

尽管住在亲人家,每次出门,她依然硬撑着病身子,站至挂在墙上的镜前梳妆打扮一两个小时。

因骨折,手不灵活,她带着不情愿的表情让胡光齐家人帮她梳头。

校庆时,她捐助了省吃节用的5000元退休金。

胡济邦旧照

永康芝英人应明阳曾先后在解放军报、《绿色中国》任记者、副总编,与胡济邦交往甚密。1995年,他专程从北京赶往上海探望病重的胡济邦。她说,人固有一死,但党的事业像大海, 一个党员只有在党的“大海”里,才会永生。

胡济邦爱星辰大海。遵照胡济邦的遗嘱,亲人们给她举行了海葬。此后,应明阳专门来她海葬口吊唁,可手指贴着墓碑来来回回慢慢地划了多次,他始终未见胡济邦的名字。

应明阳说,胡济邦就是从家乡永康奔跳着汇入时代江河的一点小雨滴,是大海的女儿,终将投入大海怀抱,无怨无悔的,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心系祖国

个人命运与国家紧紧相连

美国著名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胡济邦:“在语言大师中,最‘威风’的恐怕非胡济邦莫属……胡济邦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俄语,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英语,跟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法语。她还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

点击下图

还原济邦先生当年风采

·

纵观胡济邦奔波的一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和身份,但爱国始终是她身上最闪耀的光芒。

在国外工作时,胡济邦曾托人将党费带回国内。新中国成立前夕,胡济邦以赴欧学习为由离开国民党驻苏大使馆,乘飞机经瑞士抵香港返回国内,后来还参加了新中国外交部的筹建工作,后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但胡济邦深知自己还能在新闻领域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外交部工作7年之后,又回到了记者的岗位上。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她以灵敏的笔触纵横国际风云,许多观点敏锐深刻的评论员文章常常被外国通讯社作为研究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胡济邦手稿

如今,在胡济邦的家乡永康,不仅有着以她名字命名的“济邦公园”,其母校古山小学还设置了专门的资料陈列室,并形成专门的思政课体系,组织开展与其有关的德育课堂,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古山小学思政课

“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在高年级开展‘外交活动周’系列活动,在丰富学校思政课程的同时,让知名校友胡济邦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古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刚果说,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继续利用好现有资源,争取将该课程办出特色、办出成果。

永康新貌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盛世如先辈所愿,我们站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上,无比崇敬地望着浙江名记者们走来的足迹:辣手著文的邵飘萍、以身殉国的战地记者雷烨、参加《新华日报》创刊的石西民,以及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胡济邦……他们无不在世界记者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精神照亮我们前行。

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时代滚滚向前,记者使命不变。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色彩还原为AI效果不代表真实场景

文字:胡锦

作图:宋思成

视频:吕旭光 胡亦杨 李智耿 华本度 张锡 舒宁

融媒编辑:应雨虹

校对:华偎兑

一审:董碧冰

二审:应芳蒙

终审:徐航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世... 在湖南省的一个宁静小镇上,杨先生拥有一件家族世代相传的宝藏——一枚奉天省造丙午光绪元宝当制钱十文的合...
原创 为... 赤道以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半球,似乎从来都没有诞生过什么强大的国家,尤其是在和北半球对比之后,我们会...
原创 他...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马伯庸先生笔下的《长安的荔枝》,情节紧凑,悬念层层,吸人眼球,给...
原创 清... #头条创作挑战赛#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王朝,从建国到亡国共经历十三朝十二帝,所有帝王登基...
原创 丧... 清朝是很多人都不喜欢的一个王朝,原因众所周知——丧权辱国,或者有些人还有民族主义的原因。如果是明朝而...
原创 这... 民国女作家庐隐出生于1898年,她是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原创 中... 帖木儿可能是成吉思汗之后,最厉害的蒙古征服者了,他一生征战30多载,亲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帖木儿帝国,...
原创 破...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一提起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我们...
原创 《... #头条创作挑战赛# 电视连续剧《天下长河》讲述了康熙时期平定黄河水患的故事。其中也讲到了治理河道的 ...
原创 东...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而起兵伐吴,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刘备也病死在了白帝城。在这之后,蜀国由...
原创 刘... #陈平和张良都是谋臣,为何两人在汉朝建立后差距如此大?# 相信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楚汉相争时期,...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英雄豪杰的时代,而在三国后期,蜀汉、曹魏和东吴之间的争斗更是达到了白热化...
原创 包...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都同为各自的当朝宰相,并且都是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为官廉洁...
原创 毛... 1920年初,毛贻昌去世了。这时候,离他的妻子文七妹去世仅仅过去了四个月。毛贻昌与文七妹有个儿子,叫...
他从未上过前线,却被封为开国将...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有一位从未上过前线的人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他就是一直隐姓埋名从事地下工作,成功...
唐代为什么动不动就“贬为司马”... 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在地方节度使和朝中宦官的层层威压之下,长安皇城内上演了一出“永贞内禅”,...
原创 毛... 毛泽东为什么能打赢日本侵略者? 有三个原因:只有毛泽东能忍受任何委屈,团结所有人;只有毛泽东能指明方...
《从腊尔山走向松山》新书研讨会... 日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与铜仁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从腊尔山走向松山:欧百川率领武陵各族子弟救国保家纪...
湖南推动马王堆医学文化传承和创... 中新网长沙11月14日电 (唐小晴 闫丽颖 周芝旭)11月14日,“纪念马王堆医书出土五十周年”中医...
原创 蒙...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制定的法律,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规定的约束制度,每个家庭都有着家规来管束家庭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