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泽东为何没有参加父亲的葬礼?挽联也是私塾老师代写
迪丽瓦拉
2025-08-01 16:03:53
0

1920年初,毛贻昌去世了。这时候,离他的妻子文七妹去世仅仅过去了四个月。毛贻昌与文七妹有个儿子,叫毛泽东,后来拯救了中国。

然而,毛泽东因为一件大事,却没有能够回到韶山为父亲料理丧事,他的大弟弟毛泽民只好请毛泽东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毛泽东写了一首《泣父》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未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直到父亲去世半年后,毛泽东才回到了韶山,到父母亲的墓上拜祭。

这也成为了毛泽东终生的遗憾。

01

毛泽东的父亲脾气火爆,性格倔强,具有极强的家长作风,母亲则性格温和,恰好与父亲的性格互补。

毛贻昌很早就给毛泽东规划好了人生,首先是种好家里的田,其次是算好家里的帐,最后是要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虽然在毛泽东八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到了南岸私塾学堂读书,接受启蒙教育,但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一个济世之才,而仅仅是想让儿子能认识一些必要的字,以后能记账写信,能看懂文章就行了。

他常说,功名利禄离农家子弟太远,还是种好家里的田更加重要。

他还说,学会农活就是学会了生存的本领,学会算账就是收拢了家庭的财产,所以农忙的时候应该放下那些没用的书,去忙地里的活。

毛泽东胸有大志,父亲所强调的,正是自己所不想做的。毛贻昌对儿子的倔劲十分头疼,有时候会动手“教训教训”儿子。一次毛泽东在私塾里调皮,惹怒了先生,先生气呼呼地去找毛贻昌告状,毛贻昌抄起竹竿就去找毛泽东“算账”,毛泽东转身就跑,足足在外面待了三天才回家。回家后,惊魂未定的母亲搂着他就开始哭,父亲坐在一旁没再敢说揍他的话。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那一次让自己品尝到了反抗带来的胜利。

02

15岁结婚,妻子还是由父母包办的,虽然在那个年代很常见,但以毛泽东的性格和志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但他毕竟只有15岁,而父亲又是那样严厉,最终也只好照办。

妻子姓罗,比毛泽东大四岁零两个月。那个年代,娶一个大几岁的妻子很常见。

毛贻昌之所以包办儿子的婚姻,有自己的考虑:第一,毛罗两家是世交,罗氏的祖母和毛泽东的祖父是兄妹,两人是表姐表弟结亲,“亲上加亲”。第二,毛贻昌想拴住毛泽东的心,老老实实在家种地,不要老想着往外跑。第三,罗氏性情温顺,身体结实,是一个好劳力,既能帮婆婆种好家里的20多亩田,也能照顾好爷爷和弟弟。第四,双方家庭条件都还不错,门当户对。

1907年冬天,两人完成了婚礼,但仅仅三年后,罗氏就病故了。

03

17岁时,毛泽东想要出去读书,但他没有办法自己承担学费,还要依赖父亲。在八舅父文玉钦、表哥文运昌、堂伯父兼私塾老师毛麓钟、堂兄毛宇居的动员和支持下,毛贻昌最终同意儿子离开韶山,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

毛贻昌粗略算了一下,学费、生活费每年需要不少,但思虑再三,还是让儿子去了。

毛泽东离开前,改写了西乡隆盛借自月性和尚的一首诗赠给了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被毛泽东夹在了父亲的记账本中,他知道父亲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记账本,因此一定能看到这首诗。

毛贻昌被儿子打动了,毛泽东离开的那一天,毛贻昌竟然带着一家人一直把儿子送上船。

读完高小后,校长和老师劝说成绩优异的毛泽东继续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而去那里读书,自然也需要父亲继续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的支持。

毛泽东是忐忑的,但没想到,父亲很痛快就答应了。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毕业后,毛泽东又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师范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给学生发生活津贴,不再需要父亲提供学费了。父母松了口气,毛泽东也松了口气。

04

毛贻昌生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妻子文七妹的病逝而过度悲伤。两人相差四岁,一直感情很好。文七妹去世后不久,毛泽东就回到了长沙,继续组织开展“驱张”运动,缺少陪伴又思念妻子的毛贻昌很快就病了,得的是疟疾。

母亲刚刚因病去世,毛泽东不敢掉以轻心,赶忙拜托自己的堂伯父毛福生,把父亲送到了长沙,在自己身边住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恰逢毛贻昌五十大寿,毛泽东邀请了几位挚友为父亲贺寿,并和小弟毛泽覃、堂伯父毛福生陪着父亲合了一张影。

不久后,长沙的“驱张”运动因为女学生赵五贞的自杀而进入高潮,毛泽东在13天时间内连续在《大公报》发表了九篇文章,对封建婚姻制度、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批判。

之后,为了使“驱张”运动得到全国支持,毛泽东决定带领请愿团去北京争取支持。

毛贻昌非常支持儿子,于是决定离开长沙回到韶山养病,不给儿子拖后腿。没想到,一个月后他就在韶山老家病逝了。

这是毛泽东万万没有想到的,因为父亲的病已经稳定了,怎么会在一个月后就如此严重了呢?难道是还没从母亲去世的悲哀中走出来?或者是疟疾突然加重?

事发突然,毛泽东正在北京的冰天雪地里宣传“驱张”运动,相距千里,根本无法赶回参加父亲的葬礼。一直在家陪着父亲生活的大弟弟毛泽民了解自己哥哥的难处,他让哥哥放心,自己一手操办了父亲的葬礼,并将父亲与母亲合葬在了一处。

既然已经不能参加父亲的葬礼了,毛泽东忍住悲痛,继续把心思用在了“驱张”运动上。等忙得差不多了,他就抓紧赶回了老家。

这时候已经是半年后了。在祭拜父亲陵墓时,毛泽东热泪涟涟,深感愧疚。虽然父亲是个严厉的父亲,虽然父亲在婚姻、读书等方面与自己有不同意见,但毛泽东知道父亲是爱自己的,不然也不会在送他离家上学时那么依依不舍,不会毅然承担他多年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不会在生病后到长沙。

毛泽东也是爱父亲的,只是那个年代,儿子对父亲的爱表达的从来就不会很热烈,毕竟父爱如山,大多数孩子只是仰望而尊敬。

血永远浓于水,亲情永远不会被遮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美... 美国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建国以来,在24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参与战争的时间只有16年(179...
原创 这... 历史虽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那些伟人在历史中创造的杰出作用。例如马克思之于共产主...
原创 王... 1972年12月,一位空军干部清晨出门,被汽车撞飞了几米远。空军干部的脊柱被撞断,从此瘫痪在床,他的...
原创 原... 当今之世,非钱不行。——张鷟 每每听到这句话,心头总会一颤。现如今在社会中生存,没有钱真的是路都走不...
绿眼线,黑眼珠!雄安发现两只罕... 记者从雄安新区获悉,日前,在新落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原创 博...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600万头猪闯美国,白天撞战机... 欧亚野猪在进入美国后,毫无顾忌地践踏美国的土地,已经不止一次为美国人带来麻烦,一度被美国农业部怒称为...
用甲骨文引领新国潮(今日快评) “文化,是民族自信的底气、产业融合的抓手、科学研究的宝库。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中原儿女责无...
原创 《... 周培公在《康熙王朝》中出场时间不长,大概八集左右,但确让很多人鸣不平: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悲情。 ...
原创 毛... 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大多数家人们都投身于革命。战争是残酷无情的,许多人都没能活...
原创 荆... 荆轲刺秦,作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事件,结果却十分遗憾。 从史书记载来看,荆轲是面对面地给秦王进献地图...
原创 蒋... 文 影中纪实 编辑 影中纪实 前言 1948年12月,英国报纸《字林西报》刊登一则爆炸新闻:“中国国...
原创 郭...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在上党城中,有一户卖肉的屠夫经常缺斤少两,欺压同行。 郭威听闻后,决心好好惩治...
原创 从... 文|柯静 编辑|柯静 前言 齐景公的治国成就,对齐国地发展地影响有多大? 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
原创 李... 隋朝末年,李渊太原起兵,仅用3万军队就攻破了隋朝的都城,建国大唐,平定了各地叛乱。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原创 曾... 长安,自西周至大唐,两千年的时间,先后成为十三朝的都城。很显然,将长安作为首都,自然有着不可不说的优...
原创 揭... 我是狼君,一个陪您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1944年底,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战争形势都已经明朗...
原创 美... 1991年圣诞节,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红旗缓缓落下,俄罗斯的红白蓝三色国旗,重新升起,戈尔巴乔夫宣布...
原创 杨... 杨坚原名叫普六茹坚,李渊原名叫大野渊,李世民叫大野世民。虽然这是事实,但这一结论仍然值得商榷,其理由...
原创 毛...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