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自西周至大唐,两千年的时间,先后成为十三朝的都城。很显然,将长安作为首都,自然有着不可不说的优势。
长安坐落于关中平原。在唐朝以前,关中平原一直是一片人口密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盈的地方,且有丰富的水源,适合小麦的种植,粮食产量较高。建都在此,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稳固的大后方,源源不断地提供国家需要的资源。
同时,关中平原的海拔相较于华北平原要更高一些,且四面环山,仅有几个缺口。在这几个缺口建立要塞后,关中地区的势力进可居高临下进攻,退可据险固守。秦始皇、汉高帝、唐太宗等帝王,都是从关中地区起家打下一片江山的。长安周边的地形,让都城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另外,各个在长安建都的王朝都会修建宫殿和城镇,并不断经营。之后的王朝若选择定都在此,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前朝留下的遗产并加以完善,从而节省大量的钱财和时间。前人们在长安修建的宫殿至今还有一些遗址存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汉朝的未央宫和唐朝的大明宫。它们分别见证了汉、唐两大帝国曾经的辉煌。
既然将长安作为都城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为何唐朝灭亡之后,再没有谁选择在此定都呢?
事实上,在唐朝之后,并非没有人思考过将长安作为都城的可能性。就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就曾经有过迁都西安的想法,并派了太子朱标前去考察。但当朱标回到南京,向朱元璋介绍了情况后,这个迁都的想法便被彻底否决了。西安确实已经不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
首先一点,长安城在中晚唐到五代十国这段时间,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自安史之乱开始,长安城在唐朝中后期曾经六次陷落。安史叛军、吐蕃人、泾原兵、黄巢乱军等先后攻入过长安。他们在长安城内大肆劫掠,并将唐朝府库抢劫一空,这使得长安城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公元904年,唐末混战中崛起的大军阀朱温为了给自己的大本营提供物资,强迫唐昭宗离开了长安城,并在劫掠后拆毁了长安城的建筑,把材料顺着运河运到了洛阳、开封。随后,在把能带的东西都带走了之后,朱温放了一把大火,让这个曾经无比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离开了历史舞台。
当然,任何城市都是可以重建的,况且劫掠和拆毁并不会改变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所以,战乱的破坏并不是长安被放弃的最重要的原因。根本问题在于,这时的关中平原已经不再是那个天府之国了。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就已经发现了长安城出现的问题。关中平原一带水资源原本十分丰富,素来就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但到了唐朝时,长安附近的河流却频繁出现断流的情况。同时,关中平原周边的山脉本来拥有大量的树木,但唐朝在修建关中地区的城镇时,在附近找了一圈,居然没有砍伐到足量的能够用作建筑材料的合格木材。还有,之前一直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长期稳定输出的关中平原,在隋唐时期开始频频遭受自然灾害,产量急剧下降,关中地区甚至需要不断地从中原和江淮获取粮食。都城处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关中地区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自西周开始,各大王朝都在此地不断地修筑城镇,对森林进行了透支性的砍伐。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这一片地区许多的植被也被毁坏,用作耕地。另外,一片农田被连年耕种之后,如果缺乏维护,土壤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会下降。
长安附近的河流失去了森林的保护,水资源开始流失,土地也随之逐渐变得贫瘠。水资源减少,土壤质量和稳定性下降,使得关中地区的抗灾能力大幅下滑。在这里,大范围降水本来可以被河流所吸收,现在却会卷着泥土蔓延开来形成洪灾;缺少降雨的年份原本能够通过从河流取水灌溉来减少损失,现在却连河流都会断流;即使是相同的天气条件,随着土壤中的养分不断流失,粮食作物的生长也会越来越困难。在气候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灾害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当一个地方连粮食都不能做到自给自足时,他作为都城的能力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盛唐时期,国家整体运转良好,长安城存在的这些问题还能够通过其他地方的输送来掩盖。但在盛世终结,光辉散去后,这座千年古都也就随着曾经繁华的大唐一起,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