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宋的灭亡,总有人说是“崇文抑武”政策惹的祸,这一政策从赵匡胤开始,到宋太宗彻底推行,让北宋在面对辽国、金国时几乎无力反抗。
问题是,这口锅真的该让宋太祖来背吗?赵匡胤的本意是什么?北宋的崩塌真的只是“崇文抑武”的结果吗?
政策起源——五代乱世与宋太祖赵匡胤的选择
赵匡胤,生在乱世,亲眼目睹唐末五代时期的惨烈景象。
藩镇割据,武人掌权,各地的百姓苦不堪言,五代十国更是军阀横行,短短几十年间,政权轮替不断。
一次又一次的宫廷政变,刀光剑影中,王朝兴亡只在一夜之间。
赵匡胤看在眼里,心里不禁有了自己的计较: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当上皇帝,绝不能让这些武将再折腾百姓。
960年,陈桥驿的黄袍加身,让赵匡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大宋,登基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解除,手握重兵的将领们的权力。
邀请几位重臣喝酒,笑着对他们说:“各位将军,这打打杀杀的日子可够了吧?不如你们交出兵权,好好享享清福”。
这些将领们心里虽然有些不安,但看到赵匡胤的笑容,手握的杯酒,谁也不敢不听。
就这样,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轻松地解除了宿将的军权。
赵匡胤清楚,削弱的是武将们对政权的威胁,而不是要完全摧毁他们的地位。
也曾对宰相赵普说:“五代时期,藩镇的暴行让百姓苦不堪言。我现在任用百余名干练的儒臣去分治各地,即使他们贪浊,也比那些武将强”。
这句话是赵匡胤心中的真实想法——文官虽然也有可能腐败,但至少不会对皇权形成威胁。
赵匡胤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收宿将兵权,控制财权,掌握精锐。对武将,他不是彻底抹杀,而是加以控制。
对文官,也没有大肆提拔,而是谨慎挑选,避免他们成为新的威胁。
这是一种平衡,一种赵匡胤在乱世中摸索出来的生存之道。
赵匡胤晚年立下“祖宗家法”,不得滥杀文臣,不得随意废立皇储。
-这些条条框框,背后都有他的考量。
乱世中的武将太过可怕,他见过太多被武将推翻的皇帝,他的目的是保护皇权,稳固朝廷,避免像五代那样的动荡再度发生。
赵匡胤不是一味重文轻武,而是在寻找一个能让政权稳固的平衡点。
政策的深化——宋太宗赵炅的文治大兴
赵炅,即宋太宗,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延续哥哥赵匡胤的政策,但他走得更远。
宋太祖“抑武而不抑文”,到了宋太宗,变成了“崇文而彻底抑武”。
赵炅比赵匡胤更害怕武人,更信任文臣。
想要彻底消除武将的威胁,于是开始加大文官的权力,推行大兴文治。
赵炅下令扩大科举取士,二十年间,几乎所有的县以上官职,都由新科举出的文人担任。
这些文人,不再是五代遗留下来的班底,而是大宋新朝培养的“天子门生”。
出身寒门或书香之家,没有军事背景,对皇权充满忠诚,从科举入仕,直接由朝廷提拔,对皇帝自然格外顺从。
大兴文治的同时,赵炅对武将的打压毫不手软。
废除了很多武将的世袭权,将他们手中的兵权一一削弱。
军中的将领,再也无法像五代时期那样拥兵自重,武将们成了朝廷里最边缘的群体,被给予一定的名义上的地位,但没有实权。
只能听命于文官,甚至受文官的指挥。
对于武将的权力,赵炅深深不信任,担心任何一点的放纵,都会导致大宋的政权动摇。
这种制度逐渐形成了宋代独特的官场文化——文官为主,武将为辅。
武将的地位不断被压低,渐渐沦为听命行事的工具。
赵炅的做法看似有效,朝廷内部安定了,政权更稳固了,可军队的独立性消失了,军事将领的权威也随之丧失。
当辽国和西夏的战鼓在北境敲响,宋朝的将军们,缺乏独立决策和指挥的权力,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大打折扣。
赵炅的“崇文抑武”政策,逐渐将大宋带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
一方面,文官体制的建立带来了稳定与繁荣;另一方面,军事力量的羸弱,成为了北宋政权的致命伤。
赵炅奠定了两宋三百年文官统治的基础,也在不经意间,为宋朝的军事困局埋下了伏笔。
政策的影响——平衡与失衡
赵匡胤与赵炅的政策,为宋朝带来了几十年的稳定与繁荣。
宋初的政权建立在削弱武将的基础上,政局一时之间显得安稳,朝廷内文官们通过科举制选拔,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政权的稳定,使得社会得以休养生息,文化、经济在文官的治理下逐渐发展,特别是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直接为后来的“江南鱼米之乡”打下了基础。
可军事力量的逐渐衰弱,也成了北宋王朝的巨大隐患。
赵匡胤采取的温和手段,本意是为了削弱武将的威胁,保留其基本的作战能力。
赵炅的做法,却将武将的地位彻底压低,军队沦为了文官的附庸,没有了独立性。
在边境上,面对辽、西夏和金国,宋朝的军队,逐渐失去了他们曾经的骄傲和士气。
将领们再也无法自行决策,所有的军事行动,必须经过文官的批准。
北宋时期的“冗兵”现象,也在这一背景下日益严重。
大量军队被招募进来,却因为缺乏有效的军事训练和管理,战斗力极为低下。
士兵们长期驻守却无战可打,军纪散漫,士气低落,一旦有战事,文官们的干预与束缚,使得军队难以灵活应对,错失了不少战机。
靖康之难爆发时,金兵大举南下,直逼汴京。
北宋的军队束手无策,将领们在无权指挥的状态下,面对敌人的铁骑,连防御战都打得杂乱无章。
宋徽宗和宋钦宗相继被俘,北宋政权也走到了尽头。
这一刻,北宋崇文抑武的政策带来的弊端显露无遗,军事的薄弱让大宋再也无法保护自己。
反思与结论——赵匡胤的锅究竟该不该背?
赵匡胤“崇文抑武”的初衷,是为了稳固政权,避免藩镇割据的乱象重演。
是一个经历了乱世的开国皇帝,对武将的戒心,源自于对动荡的深深厌恶。
赵匡胤想要的是一个稳固的、长治久安的王朝,而不是被武将掌控的政权,这才采取了温和的削兵权方式,既不激化矛盾,也能达到削弱武将的目的。
赵炅的继位,让这一政策走向了极端。
想通过彻底压制武将,来实现文官对政权的绝对控制。
宋太宗的决策,表面上看使大宋获得了长时间的安定,但也为后来的军事无能,埋下了隐患。
武将没有实权,军队成为摆设,导致宋朝在外敌入侵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赵炅的“崇文抑武”,让宋朝的军事力量,衰弱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将北宋灭亡的锅,完全扣在赵匡胤头上,是不公正的。
他的本意是为了让政权稳固,是为了让百姓免受武人之苦。
而后来的发展,赵炅的过度推行,才是关键所在。
北宋的灭亡,是复杂的历史进程的结果。,崇文抑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是唯一的原因。
理解这段历史,不只是寻找谁该背锅,而是要看到,每个决策背后的现实无奈,和对长治久安的渴望。
赵匡胤和赵炅的选择,带来了北宋的安稳与繁荣,也造就了北宋,在外敌入侵面前的脆弱不堪。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