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人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与独孤信、杨坚、李世民、李治都有接触,他就是活了一百多岁的“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陕西铜川县人,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孙思邈少年时喜欢读书,还很聪明,7岁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
《旧唐书》记载,西魏大臣独孤信称孙思邈为“圣童”。原文是这样说的:“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字面的解释是独孤信感慨地说,有人说是赞叹,联系后文,我觉得并不是赞叹而是感慨。这是一个神童啊,但可惜他才能太大了,恐怕在我这里施展不开。这明明是不愿意用吗?个人觉得独孤信并不喜欢孙思邈,只是谦辞而已。
我觉得和孙思邈的性格有关,他后面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切。周宣帝时孙思邈就因为时局动荡,而隐居在太白山。到杨坚辅政,征他做国子博士,孙思邈称自己有病推辞了。
从这些经历来看,孙思邈是一个喜欢独处,善于钻研的人。据说他年幼多病,家里人给他治病花了很多钱,于是他便立志学医,研究相关书籍,嗜学如渴,到18岁时就可以给邻里乡亲看病了。
孙思邈喜欢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对佛家典籍也有研究。他曾对亲近的人说:“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
到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到长安,见他70多岁的老者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竟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叹,说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是真有的,不是虚言呀!”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治病。
公元659年,唐高宗召孙思邈入长安,拜为谏议大夫,这次他就留在长安,但仍不愿为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进太医院供职。
到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赏赐给他良马等物,又把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冼、卢照邻等都对孙思邈十分尊敬,以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侍奉他。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一说隐居在故里铜川的五台山专心著书,一说隐居于河南济源王屋山采药种药、为民治病。682年去世。
关于孙思邈的年龄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有说他生于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死于682年,活了101岁。按照《旧唐书》的记载,他最早和独孤信的经历,有人推断他生于541年,活了142岁。据说魏征等人奉诏编修北齐、北周、隋等朝历史时,担心有遗漏,多次去询问孙思邈。孙思邈亲口传授,好像亲眼目睹过一样。
孙思邈医术高明,注重医德,也重视对古代典籍的研究,并积累治病经验,他的著作有《千金方》和《唐新本草》,在医学界地位很高。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