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经过研究部署,决定北渡长江。1935年1月25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并向赤水城推进。但由于对方军队的某些资源未被我军考察到,由此低估了敌军的战斗力,导致敌人竟然攻到了中革军委的指挥部前,连朱老总所在的位置都成了最前线,危及到了朱老总的生命安全,他也开始拿起了手枪抵御敌人。
在这样十分危险的战况里,开国上将杨勇也深陷危机。杨勇是正儿八经的一线指挥官,遇到这样的险情,他的生命安全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前线战斗时,有一枚子弹从他的右腮打进,从唇部穿出,瞬时间他掉了6颗牙,可想而知,当时他的生命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刻。这样令人敬佩的人,多么值得后人学习与敬仰。可
是,在临终前他却不愿写回忆录,这是为什么呢?
好你个杨勇!带着一股虎气。
杨勇,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县人。1913年10月28日出生于一家贫农家庭。13岁时参加了劳动童子军,并担任队长。14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成为中共党员。后来,曾到数个军团担任政委、营长、团长等职。他参加过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等战争,并在平型关与日军作过战,并立下赫赫战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多次率部参加战争,1953年4月,杨勇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他有勇有谋,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连毛主席都很欣赏他,并对他说:
“你真是员猛将,在关键时刻有那么一股子虎劲!”
可能正是他这股虎劲,一次又一次吓跑了死神。1933年,在战场上遇到国民党军队后,杨勇作为红三军团十师十四团的政治处主任,怎么容得下敌方对我军如此攻打。咽不下这口气,杨勇二话不说,带领着军队直接冲向前方,与国民党争斗的你死我活。战场上的子弹可不长眼睛,竟直接从杨勇将军的头顶上蹭过去了,划痕长度竟有两公分。
子弹的威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头顶的皮层怎耐得住这样的磨损,杨勇将军瞬间鲜血直流。第一道伤痕便从此留下。1934年,在长征过程中,为了不被国民党军队阻拦过湘江,时任红四师十团政委的杨勇接下了掩护中央纵队过江的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敌方为了阻击红军过江,不停地向我军发出子弹大炮。由于杨勇冲锋在前线,危险至极。但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只为能完成任务,保护我军渡江。尽管杨勇有勇有谋,但也没躲过一枚冲向他大腿的弹片,由此,第二道伤痕留下了。这两道伤痕只是杨勇全身上下伤痕中的一角而己,但他从不喊痛。
战场上他冲锋上阵,建国后在工作中依然保持着为国家献身的精神。1982年,开国上将杨勇被医生检查出肝癌。当医生告诉他自己的生命只剩30天到60天的时间后,他从没想过要安逸的过完余生。他竟然充分计算自己的生命,说:“除去最后10天可能不清醒,再用5天处理私事,我还有30天可以交代工作。”他在最后的一个月里,抓紧时间,谈建设革命化、现代军队化等我国需要的事情,而且一谈起工作来,就忘记了时间,让妻子和孩子们担心不已。但是家人们不会阻拦,因为他们明白,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完成任务,杨勇不吃饭不睡觉已是常态,他早就把自己的身体放在最后了。
不论是他的伤痕,还是他一生中每一次关键时刻,他的全身与内心早已刻上了他为国奉献的印章。正是有了这名虎将的存在,才让新中国更加美丽。杨勇被称为开国上将,他值得!
子弹右腮入,唇部出,6颗牙没了
1935年1月,由于敌情考察不完全,低估了敌人的战斗力,导致我方军队在这场战役中不具备抗敌优势。但是退缩从不会从我方军人的口中说出,虎里虎气的杨勇更不会。作为十团的政委杨勇,虽然他知识渊博,是个文化人,但从不畏惧敌人,又一次带队冲锋。
可是,他再一次被子弹找来了。子弹从他的右腮入唇部出,一进一出,杨勇失去了6颗牙。这样的画面很多人可能连想都不敢想象,可是刘勇上将从不喊疼,就算血如泉涌,也依然在前线指挥作战。当时他的嘴已经没办法说话了,他就用笔表达自己,用笔下命令。他的疼痛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其实他也只是强忍,直忍到最后一刻,昏倒在血泊中后,才停止工作。
他的生命已经到了这样的紧急时刻,可他从鬼门关逃回来了,大概是他还想继续为国家工作的意念将他拉了回来。
临终怕成负担,死了以后盖棺论定
晚期肝癌的患者大都疼痛难忍,可是杨勇为了不让家人和同志们担心,便强忍着说不疼,表现得很平静。尽管因为治疗全身插满了管子,也依然不说一个疼字,尽量自己行动、自己走路,不让别人为他服务,因为他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想耽误别人的事情。每次当医生来查房时,杨勇都说:
“我很好,感觉非常好,没有什么不舒服。”
这让大家都觉得杨勇好像没有生病,就跟平常一样。
杨勇还提出三条关于治疗的原则:不做化疗,不做放疗,不做手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快到期了,再治疗也没有用,还白白耗费公家的医疗费。杨勇甚至对家人说:
“别再浪费药了,不如给我打一针,让我安乐死。”
当时管他的医生眼泪都流出来了。除了家人和医生对他担心不已,从前的警卫干事张金方得知杨勇病危后,心痛不已,迅速从天津赶到了北京。当杨勇见到他的第一面,他的第一句话竟是:团里工作有人管吗?大家都有点心疼还有点气愤,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操心其他的事情!总参谋长杨得志也匆匆赶到医院,杨勇拉着他的手说:
“老杨哥,我的病情我知道,你工作多,不要为我分散精力。告诉医生不要用药了,不起作用,那是浪费,不要浪费国家和人民的钱了……”
杨勇上将在临终前从不为自己着想,他的身体早已与国家融为一体了。他的这种精神,早已触动了身边的所有人。杨勇曾经的警卫员之一孙启增也不例外。看到杨勇在病房里的状态时,再加上他深深地知道杨勇一生的功绩实在值得人纪念,便对林彬说,让他讲讲自己的东西吧,可以写成回忆录。但杨勇心里决定了的事,别人左右不了,坚决不同意,并说:
“我该讲得早就讲过了,我现在没有什么可讲的了。”
就连法国三军参谋长居伊?梅里将军对杨勇说:“您是有名的战将,我们期望早日看到您的回忆录。”杨勇则说,自己没准备写回忆录。杨勇的执念就是:“谁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不写,死了以后盖棺论定。”怪不得连毛主席曾经对他说:
“好你个杨勇!还是像过去那样耿直、刚毅,带着一股虎气。”
杨勇不写回忆录并不是他没文化,而是在他看来:战斗的胜利是集体的胜利,这是集体的功劳,不要专门写我自己,而且,是非功过,要在死后由别人去评定。所以,当决定拍摄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型纪录片《英雄赞》时,作为志愿军首长的杨勇本是主角,但他不想多宣传自己,只让摄影师多拍部队和朝鲜老乡,自己很少入境头。
1982年6月,《回顾贵州解放》正在筹备出版,杨勇作为战争胜利的贡献者之一,当然也需要杨勇的出面。当专人向杨勇约稿时,他认为这件事情有意义,但不能写自己。杨勇说:
“解放大西南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是刘邓贺首长的正确指挥,是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斗和各族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我杨勇没做什么,就是做了点事,也是应该的,有什么值得写的?”
由于大家知道杨勇的脾气,便多方劝说,并告诉他这次不是宣传他自己,这次主要是为了宣传党,让后人学习党的精神,杨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会突出他自己的。就这样,杨勇才同意开始写,留下了他本人极少的回忆录。
其实,在大家眼里,根本不需要别人对他论定,因为他的精神早已深深被我们铭记,他的名字早就刻在了所有人心里。
结语
杨勇的儿子杨小平曾说:
“他是一个完人!无论从军事业务上,还是从作风为人上,都挑不出什么问题。他处处都是在为别人着想,却总是不想着自己。他不好财、不好色,一生中他的眼里只有战争、人民。对于自己受的委屈,他从来不会去多想”。
的确,杨勇上将从出生开始,他所选择的所有道路,都紧紧沿着国家的生命线。他能多次从鬼门关逃回来,也都是永远想着国家的命运,为国家的胜利而奉献自己的一生。“杨勇”上将,值得我们铭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