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国的发展过程中,巴尔干半岛地区是沙俄迫切希望拥有的一块地区。
19世纪中后期,是俄国发展的一个瓶颈期,如果再难以获得更大的突破,整个俄国内部就会发生巨变。虽然俄国对于巴尔干地区一直是一种政策,那就是想要快速占据。
不过,到了19世纪中后期,沙皇俄国对巴尔干的政策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当时整个国际局势的影响下,沙俄对于巴尔干地区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不过,由于沙俄最想要的是一个出海口,这一点其实一直也没有改变。
所以,在19世纪中后期的巴尔干政策上,沙皇俄国出现了多次的变化。那么19世纪中后期,沙皇俄国对待巴尔干的政策是怎样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沙皇俄国的巴尔干政策基础
沙皇俄国一直所想要的占据的巴尔干地区,在现在被希腊、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黑山等等小的国家所控制。在现在这些国家好像都不怎么强大,也不怎么重要。导致现在的人对巴尔干半岛都没什么印象。
但仅仅就是在二十年前,这里还有着一个很强势的国家,叫“南斯拉夫”。
在南斯拉夫分裂之后,这里形成了很多小的国家,便再也没有当年的辉煌。在欧洲发展的历史上,巴尔干半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区,这里原本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希腊文明的发源地。
这里是连接亚洲与欧洲的重要地区,也是遏制黑海的咽喉要道更是控制地中海贸易路线的重要地区。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只要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地区,就会获得大量的贸易特权,整个文明在之后的发展就会十分迅速。
在历史上,占据过巴尔干半岛的罗马、拜占庭与奥斯曼土耳其都曾经强盛一时。
奥斯曼土耳其在打败拜占庭帝国之后,获得了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
只不过在沙俄发展的过程中,沙皇一直信奉的都是东正教。早在沙俄开始建国初期,当时的沙俄国王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亚·帕列奥洛格,所以沙俄才开始通过与东罗马帝国的姻亲关系成为了“沙皇”。
沙俄的皇帝来源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称谓,而沙俄之所以获得这个称谓,原因也是沙俄信奉了东正教。在现在看来,欧洲的东正教、天主教或者是基督教都是个人的信仰问题,但是在当时欧洲可关系到重大的国家事务。
在当时的欧洲信仰关乎到国王的合法性保障有了教皇的册封,国王才是合法的。只不过因为东西罗马的分裂,导致欧洲的宗教也跟着分裂,分为了天主教和东正教。
天主教的作用主要是负责西罗马分裂之后西欧的合法性的确认,而东罗马主要是负责沙俄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合法性的确认。
有了宗教的合法性地位认可,沙俄才能在内部通过分封稳定住自己的地位。这也就是沙俄虽然一直觊觎巴尔干半岛,但轻易不会跟拜占庭帝国开战的原因。因为一旦开战,拜占庭就会取消沙俄的合法的地位,而沙俄不但自豪的第三罗马帝国的称号将要消失。
而且沙俄内部也会因为他合法性地位的失去而变得动荡。但是当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力彻底地灭亡了东罗马之后,沙俄就有了与奥斯曼土耳其开战的理由,那就是为东正教复仇。一方面是因为要夺取巴尔干半岛,另一方面也是要压制伊斯兰教的发展。
在奥斯曼土耳其获得巴尔干半岛地区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大量的收益。这些收益来自于欧亚贸易、港口的税务以及整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占据了巴尔干半岛不长时间,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力就快速地蔓延到了中东与欧洲西部的广大地区。
巴尔干半岛地区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要道,是沙俄梦寐以求的出海口,而且在其中还有巨大的贸易利润,怪不得沙俄一直对这个地区垂涎三尺。
当奥斯曼土耳其占据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时候,沙俄与土耳其的战争就在不断爆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俄土战争”。俄土战争大的战役打了超过十次之多,持续时间两个多世纪。从17世纪一直打到了19世纪的俄土之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时间的战役。
到了19世纪末期,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算做是第11次俄土战争的话,俄土战争终于告终。沙俄为了巴尔干半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奥斯曼土耳其同样,他们都在战争中付出巨大,而且双方由于长时间战争,积累了大量的仇恨。
所以到了19世纪末期,双方都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时候俄国的巴尔干政策开始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西方各国的注意。
二、19世纪中后期沙俄的巴尔干政策的改变
9世纪后期,正是俄土战争的末期,也是沙俄对于巴尔干半岛最后的索求的机会。
因为在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互相交战的过程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不仅仅消耗国力,而且使得内部越来越不稳定。
从奥斯曼土耳其方面来说,它取得的巴尔干半岛地区越来越成为一块“鸡肋”。在最开始巴尔干半岛是陆上贸易的枢纽地区。但是随着欧洲开始大航海,巴尔干半岛的重要性快速降低,贸易所能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少。
奥斯曼土耳其得以维系是因为通过贸易进行扩张。当不能扩张之后,贸易再渐渐冷却,奥斯曼土耳其只会满满走向衰落。而沙俄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大航海之前,沙俄与西欧的能量都差不多,而在大航海之后,俄国由于难以找到出海口,所以海上的贸易难以与西欧各国相提并论。
所以,沙俄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再加上沙俄抵抗住了法国拿破仑的进攻之后。
西欧便认为沙俄沙俄要强大起来,便开始出现反沙俄联盟。其实打败拿破仑并不是沙俄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沙俄的体制形成稳定的防御体系,而法国的拿破仑劳师远征,又难以建立新的体系,所以拿破仑失败了。
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势力很是衰弱,所以被迫签订了《圣斯特法诺条约》,这个条约完全对沙俄有利,把土耳其踢出巴尔干半岛的同时,沙俄得以控制其中重要的地区。
但是这样的条约引起了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不满,英国并不希望沙俄强大起来。
所以《圣斯特法诺条约》并没有真正实行,而是进行重订之后,使得巴尔干半岛独立,不受双方控制。在之后沙俄的巴尔干半岛的政策就开始趋于弱化,因为沙俄的亚历山大二世决心要进行改革。
三、19世纪中后期沙俄巴尔干半岛政策对后来的影响
在沙俄的亚历山大二世皇帝决定暂缓对巴尔干半岛的追求,开始“苦修内功”之后,沙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修建铁路、取消农奴制。
这些政策对于沙俄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是在之后的尼古拉斯二世执政期间,却引起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亚历山大二世解放了农奴之后,农场主开始与农奴联合,贵族也开始形成各种势力,彼得大帝所建立的二元制被打破,就在内部形成各种势力的争夺,最终导致了沙皇的时代终结了。
总结
19世纪中后期是沙皇俄国最重要的改革期,这个期间亚历山大二世暂时放弃了在巴尔干半岛争取更多的利益,而是投入到了改革之中。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虽然有很多成绩比如把原先沙俄不到一千公里的铁路,扩建到了两万多公里,废除了农奴制。
但是在他改革之后,造成了后来沙俄内部势力的崩溃,直到后来俄国形成了新的二元制,才逐渐走向了下一阶段。所以19世纪中后期沙皇对于巴尔干政策的放松是正确的,对内改革也是正确的,但是改革的方向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后来的内部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