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的时候,秦国的百万雄师都去哪里了?他们为什么不保卫大秦江山?
从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到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郊进攻、分化一线、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并结束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起兵师总兵力60万,到了吞并齐国的时候,一统大业已经完成,拥有百万雄师了。同时期在欧洲最大的战役第二次布拟战争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过十几万,和秦朝比起来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不客气的说,如果秦始皇打算远征欧洲,那么攻破罗马,统一欧洲就轻而易举。但是曾经强大意识的秦国在统一后一四年就走到了尽头。
然而项羽和刘邦联手破秦的时候,联军总兵力也就20多万,为什么秦军在联军入侵咸阳时不堪一击?秦朝的百万大军在哪里?
最后一次战役是咸阳之战,有苏晓、李由等人防守。主要由驻守咸阳的军队把守。卫卫军是负责宫廷的精锐卫队,只有一万人左右,中卫军则是咸阳精锐卫队,约两万人,而都尉军的职责是确保咸阳外围地区的安宁,大约有十万人。而这三支军队绝不是秦国战斗力最强的,秦军的主力部队尚未回防咸阳。
秦军最强的主力在北方,原来是由蒙恬率领的30万长城守备部队。
当时匈奴入侵中原频繁激烈,作为面对匈奴肩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前线部队,这支军队全部由精锐士兵组成。当秦朝陷入困境的时候,如果不是全部调走,只调动1/3的蒙家军来抵抗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可以大大缓解局势。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发展,蒙家军在天下大乱之前横遭遍地,皇帝死在东巡途中。其二是胡亥为了篡位,与李斯、赵高勾结,隐瞒死讯,密不发丧,并假传密诏杀害公子扶苏。扶苏死了,蒙恬也死了。
蒙恬在边军的威望极高,他的冤死不仅让蒙家军群龙无首,也让他们对新皇帝失望。再加上蒙恬生前的命令,边军是不会去咸阳救援的。北方秦军的主力蒙家军没有来咸阳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因为蒙恬的非正常死亡,面对咸阳的困境,蒙家军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但令人费解的是,秦国的另一支主力部队也没能救援咸阳。
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朝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称帝前一年,派屠居、任骁、赵佗率兵50万大军征讨南方百越。
百越是我们当时所说的蛮荒之地,以秦朝当时的军事能力,率领50万大军南下讨伐百越,根本就是横扫百越,应该是成功征服了十几年,绝对有能力北上救援,但是为什么就消失了呢?
这支南下的军队不是救不了,而是不想救秦朝末年奸臣赵进秦二世胡亥。秦朝的权力掌握在赵高手中,南方的军队确实征服了岭南地区,但是看到国内局势的动荡和扶苏的被害,就开始另起炉灶。咸阳有难,选择隔岸观火。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骑兵吞并桂林郡、项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
秦军的南北两支主力部队没出一兵一卒。秦朝除了拱卫皇宫之外,难道真的没有军队能与刘邦相一战吗?
当然不会,除了蒙家军和匈越的军队,秦国还有一支可以对付叛军的军队,就是章邯手里的刑徒兵。
章邯手里有20万士兵,于雨水、三虎亲被项羽的楚军打败,于是向咸阳求救,本来应该从咸阳调兵遣将,和主力会合,与项羽的军队作战,说不定还能打败起义军。
秦军派人回咸阳求援的司马欣,没有得到赵高的回应,甚至被赵高派人追杀。司马欣九死一生后逃到军营。
章邯得知整个朝廷都在赵高的控制之下,前线作战节节败退,不允许增援,一旦退守咸阳,肯定会被赵高问责,进而除掉自己,好把兵权归入自己手中。想到这,章邯、司马欣、董公率领约20万人向项羽投降,但他的军队下场却很惨。
得知秦军投降,项羽担心秦军生变,在西安金河那一马杀了20多万士兵,而坑杀将族,让项羽失去了民心,刘邦得以积蓄自己的力量,最终颠覆了项羽的楚军。
看过秦国数百万雄师最终命运,不禁令人感慨唏嘘,原本强大国家瞬间被推翻在昏君奸臣的手中,其中的韵味值得后人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