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统治苏联11年的赫鲁晓夫为何突然被废黜?一动摇国本,二改革失利
迪丽瓦拉
2025-08-02 18:05:18
0

1964年10月,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正在黑海边的别墅里悠闲地享受度假生活,此时的他却没想到在遥远的莫斯科,一批自己提拔起来的人正在密谋的推翻他,还没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成为了苏联“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被迫”退休“,此时的他不过七十岁,执政苏联不过十一年,执政之初一度备受瞩目,但却在改革之路上一错再错,最终得罪所有人,得到了众叛亲离的下场。

赫鲁晓夫的上台

1953年3月5日,统治苏联29年的斯大林骤然去世,他的离开意味着斯大林时代的结束,但铁腕强人去世前却没给苏联留下一个明确的接班人,直接导致苏联的中枢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当时的苏联权力最大的职务是部长会议主席,另一个则是斯大林执行大清洗的内务部,谁能夺走这两个职位,谁就能掌握苏联的最高权力。

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早就联合了,因此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先推举马林科夫出任部长会议主席,而马林科夫又推荐贝利亚接管内务部兼部长会议副主席,这两人结盟成为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最有权势的两个人。

至于我们的主角赫鲁晓夫,此时只是担任书记处书记的职务,主持苏共的日常工作,但他有个盟友,就是掌管国防部的布尔加宁,而布尔加宁又有两个得力干将,分别是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和朱可夫元帅,这就意味着赫鲁晓夫在军队上有着可靠的支持。

谁都不愿意自己矮人一头,既然大家实力都差不多,那就各凭本事竞争吧,首先就是赫鲁晓夫,他先和贝利亚的盟友马林科夫碰头,叙旧的同时暗示贝利亚掌管内务部,斯大林时代的内务部有多恐怖世人皆知,现在大家都相安无事,万一贝利亚利用内务部针对他们俩,他们根本无力还手。

其实马林科夫也怕贝利亚某天突然干掉自己,于是双方自然密谋先除掉贝利亚再说,不久在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公开批评贝利亚,是苏联的特务、内奸和野心家,是苏联的敌人,在赫鲁晓夫的带头下,其他人纷纷检举贝利亚,随后主持会议的马林科夫下令逮捕贝利亚。

随着贝利亚的下台,众多内务部的高级官员纷纷倒台,权力被拆分,再也没有当年斯大林时代的权威,所有事情都必须向主席团和书记处汇报,因此贝利亚的权力大部分被赫鲁晓夫获得,剩下的则是被马林科夫获得。

可以说赫鲁晓夫是这件事里最大的获利者,而且还有意外惊喜,就是贝利亚在监狱里一口咬定马林科夫是自己的同党,毕竟之前双方结盟,现在扯也扯不清,这让马林科夫有点气短,毕竟他也怕自己某天和贝利亚一样被抓住小辫子下狱,至此赫鲁晓夫一下子从原先主席团的边缘人物迅速成为主席团话语权最大的一个人。

至于布尔加宁和莫洛托夫等人,虽然地位很高,但属于听指挥的那种人,真正权力没有多少,而赫鲁晓夫也看时机差不多,在1953年9月的时候主持会议,重新设立被斯大林废除的第一书记,自己则担任这个职务,至此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新一代当家人。

谁来背锅?

新官上任三把火,赫鲁晓夫自然要给苏联做出一番成绩,但此时的苏联依旧进行斯大林时代的铁腕统治,尤其是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仅发生在战前,战后的苏联依然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运动,到斯大林去世前,专门关押这批人的古拉格集中营还关押着两百多万人,这些人中99%都是无罪的。

更可怕的时候,受到斯大林的影响,这种清洗的风波迅速扩散到东欧各国中,各国的掌权者都以此为借口清洗右派,建立了大量的集中营,因此斯大林去世后大清洗的错误必须要清算,受到清洗的人必须被平反,否则这批人将是一批影响苏联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那么选择谁来背锅呢?其实赫鲁晓夫他们一开始并没有完全否定斯大林,他们准备把这口锅全部扣到贝利亚头上,但是贝利亚的威望和地位不足以背这么大的锅,而且内务部虽然失势,但不肯服输,一直干扰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同时受到清洗的民众也不满意,古拉格集中营和特殊移民点几乎月月都有暴动,因此苏联必须选择更有影响力的人来安抚他们。

要么选择清算苏联的体制,这明显不可能,要么选择苏联在世的领导人,此时苏联在世的影响人物有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等人,要么清算已经去世的领导人,此时的赫鲁晓夫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等人开战,那么只能选择已经去世的斯大林,这种选择最安全,政治风险也最小,毕竟赫鲁晓夫自己也不干净,不仅是他,所有苏联还在的官员都不干净,要是清算起来谁也跑不了。

要知道,在大清洗中,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铁杆支持者,极力鼓吹斯大林的各种政策,高调支持斯大林的路线,也因此得到斯大林的青睐,毕竟当年很多被清洗的官员中很多都是赫鲁晓夫签发的逮捕令,也因为他正确的站队,仕途上稳步提升,成为斯大林的心腹之一。

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

195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届代表大会,在这场会议上,赫鲁晓夫在言谈举止之间多次批评个人崇拜现象,为后面的秘密报告造势,2月25日,这是一场特别的会议,这场会议上赫鲁晓夫不仅邀请了一百多名平反的反对派列席旁听,而且还当众做了一份秘密报告,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显而易见,这就是一场针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在这份报告中将大清洗的锅全部甩给了斯大林,这一切都是斯大林一手策划的,而且二战初期苏联的惨败也是斯大林的无能给害的,同时斯大林的农业政策也是现在大家吃不饱饭的原因,一句话,苏联的所有负面问题全部都是斯大林的锅。

随后赫鲁晓夫将这份报告印发成文件,让全苏联人都讨论学习,后来全世界也都知道了这件事,一下子都震惊了,此时美苏冷战已经开始,欧美等国正愁没有理由攻击苏联,这下子赫鲁晓夫亲自递上刀子,欧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大肆攻击苏联以及苏联体制。

这让原先支持苏联的一群人彻底懵逼了,也让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在以后得冷战舆论交锋中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性,而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也趁机准备夺权,在苏联的武力正压下才维持住了稳定,要知道,当年全世界支持苏联的人口有70%,秘密报告一出来后减少到不足20%。

更大的影响在于这份报告彻底割裂了苏联,也让苏联人开始反思苏联建立后的这三十年到底干了啥?也开始对引以为傲的苏联体制产生了怀疑,也让苏联内部出现了反对传统的自由化浪潮,一心想要加入欧美阵营,可以说赫鲁晓夫为苏联埋下了一颗分裂的种子,在几十年后彻底成长,让苏联彻底解体。

不仅如此,苏共内部也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由来已久的邪恶认知,一方面却出现否定斯大林和苏联体制的报告,让他们苦恼哪里才是出路,后来他们也无所谓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只管现在捞钱,哪管日后洪水滔天。

得罪所有人的改革

赫鲁晓夫之所以做秘密报告,其实心里打算改变苏联的,他也看出来斯大林时代的诸多问题,但在处理上过于猛烈,本来可以有计划的慢慢来,现在却以疾风骤雨的方式快速结束斯大林的时代,也给苏联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好在赫鲁晓夫平反数百万人,甄别以前的冤假错案,也得到了民心,也因此可以轻松和过去告别,为苏联找出新的道路。

烂摊子的农业改革

首先就是农业改革,当初斯大林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以剪刀差的方式补贴工业,压制农村经济,让苏联工业彻底起飞,这就是斯大林模式,虽然工业成绩令人瞩目,但农业问题成为苏联急需解决的问题。

195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只有8250万吨,年人均粮食432公斤,年人均肉类只有30公斤,远不如之前的沙俄时代,要知道1913年沙俄年人均粮食都有540公斤,年人均肉类有31.4公斤

,苏联几十年的发展甚至不如以前,也因此,赫鲁晓夫率先在农业开始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在众多农作物中发现了玉米的好处,要求苏联大规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本来苏联只有350万公顷的土地种植玉米,现在被赫鲁晓夫要求大规模种植,1955年已经有1800万公顷,后来要求在1960年扩大到2800万公顷。

这明显是赫鲁晓夫拍脑袋决定的政策,虽然玉米产量大,但需要太阳照射充足的地方才能丰收,但苏联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能全部种植玉米,很多地方的太阳照射量根本不足,也导致随后几年玉米大幅度的减产,丰收只是奢望,也让赫鲁晓夫喜提“玉米帝”的称号。既然玉米种植失败,那么再想想其他办法。

1958年6月,赫鲁晓夫取消了集体农庄的义务交售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农产品的采购制,凭良心说,赫鲁晓夫这一步其实没问题,在采购制下,国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并且鼓励农民发展副业,只要交够税,自留地种什么都无所谓。

这次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赚钱的引导下,农民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农民收入比之前提高了十倍左右。

然而没多久,赫鲁晓夫又开始拍脑袋决定另一个政策,就是彻底实现农业机械化,看起来是有利于农民,但政策却令人一言难尽,赫鲁晓夫的方法就是将拖拉机站所有的机器都卖给集体农庄,本来拖拉机站友专门的操作机器和维修的人,农庄只需要花钱即可,现在赫鲁晓夫将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将原先的拖拉机站改成修配站,问题很多农庄根本没有钱来购买。

为了解决农庄购买拖拉机的问题,赫鲁晓夫决定提供贷款,且规定可以三到五年内还清即可,这下子不管富裕还是不富裕的农庄都贷款买了拖拉机,由于资金都买了拖拉机,原先规划的农业生产却不得不无限推迟了。

如果富裕的农庄还好,凑凑钱直接还了,本来就穷的农庄为了还钱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还钱,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农庄更加雪上加霜,而且买来的拖拉机需要维护,需要有人驾驶,更需要加油,现在没钱,根本无力加油,更别说维护保养了,以至于很多农庄将买回来的拖拉机当垃圾一样放在家里,一下子让苏联农业倒退了一大截,

1963年甚至出现农业大歉收的问题,苏联不得不以八亿美元的代价进口了1200万吨的小麦,同时对面包上的消费加以限制,面包质量也有所降低

要知道苏联是一个小麦主要生产国,传统上一直大量出口,很少进口,现在不得不和出口的竞争对手尤其是美国那里拼命的抢购小麦,这也象征着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彻底失败,

可以说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瞎搞了十几年,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农业问题,也让苏联的农业大幅度倒退,甚至不如以前斯大林时代,让苏联农民对赫鲁晓夫的改革痛恨不已。

不如不改的工业改革

赫鲁晓夫除了对农业进行改革之外,还对工业进行了改革,斯大林模式中工业最大的弊病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够灵活,虽然一开始可以有效调配资源,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快速实现工业化,但工业化完成后,这种经济体制难以发挥有效的经济活力,只能被动生产,于是赫鲁晓夫想到了放权,放手让地方管理工业。

首先将苏联控制的1.5万个企业下放给苏联加盟共和国进行管理,随后在1957年撤销一大批部门,苏联只留下航空、无线电、造船等重要的工业部门,然后将全国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自设立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

赫鲁晓夫原以为这样下去地方肯定会灵活管理,企业的生产力也会飙升,结果还不如不改,之前都是苏联作为国家资源调配资源,缺什么直接花钱买就行了,现在这个调配资源的部门取消了,很多企业无法得到所需物品,不得不自己生产,导致工业生产出现了混乱,一些企业不得不兼职生产一些鸡毛蒜皮的但又很重要的玩意。

更重要的是,赫鲁晓夫下放权力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开始出现了分离主义,不得已,赫鲁晓夫又重新设立国家管理部门,一下子扩大了苏联管理人员,改来改去又回到从前。

同时赫鲁晓夫别出心裁的在地方设立工业党和农业党,一个负责管理当地的工业,一个负责管理当地的农业,每一个都有自己配套相同的部门,双方想要购买对方的物品都必须打报告申请,非常的麻烦,可以说是一套非常复杂且没什么大用的制度。

得罪所有人,最终落幕

农业改革得罪了农民,工业改革得罪了企业和工人,可以说一下子得罪了人数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阶层,随后赫鲁晓夫取消了干部部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干部任期和连任次数,可以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彻底得罪了所有苏联干部这些既得利益者。

另外赫鲁晓夫还大规模的裁军,让失去利益的军官和士兵满腹怨言,加上没放松斯大林时代的文艺管制,连知识分子对赫鲁晓夫也怨声载道,可以说苏联所有人都想赫鲁晓夫的下台。

1964年,赫鲁晓夫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结,在苏共第二书记勃列日涅夫、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的表态支持下,主席团一如当年搞贝利亚一样开始批评赫鲁晓夫,虽然有米高扬支持赫鲁晓夫,但没人搭理他,他们铁了心要赫鲁晓夫下台,最终赫鲁晓夫“自愿”退休,而他所有的改革基本也被后来的勃列日涅夫都改了回去。

凭心而论,赫鲁晓夫的确想要改变苏联,可以说斯大林留给他的摊子是一个充满问题的烂摊子,他不仅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为苏联寻找新的出路,但个人能力不足以让他在苏联这艘大船上改变航行的方向,只能延续斯大林的政策上进行修修补补。

他知道苏联的问题在哪些地方,但解决问题的手段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把问题弄的更糟糕了。尤其是动摇国本的秘密报告,实在过于粗暴,本可以换个方式,比如改错不认错,但他却来了一个认错不改错,彻底为苏联埋下了一个分裂的种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岳... 春节期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热映。电影上映之后,一个妇孺皆知的家庭教育典故却引发了热议,即...
意林国潮:“90后”复刻北宋众... 作者:周琳 周杉 王翔 2017年,还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就读文物修复专业的陈汉煜,收到了老师布置的一...
原创 慈... 在晚清历史中,有一位垂帘听政,实际操控清政府统治中国长达48年的女子——慈禧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在提...
原创 翟... 翟让被杀预示着瓦岗寨由盛转衰,这是瓦岗新旧两派激烈斗争的结果。翟让和李密本来是一对亲密的战友,正是他...
原创 三... 马超有三个让人无法忘记的战绩:潼关二十合败张郃;渭水与许褚大战二百多个回合;葭萌关与张飞恶战不分胜负...
原创 明... 唐朝宦官对皇权的制衡确实很大,宦官无论是公开还是暗中杀皇帝的情况也确实不少,总有四个左右吧。然而,明...
原创 她...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掌权的女性,能和登基为帝的武则天相提并论的寥寥可数,今天要说的这位绝对可以,她就...
原创 北... 梁师成,字守道,北宋徽宗朝的大太监,有“隐相”之称;北宋末年的奸臣,“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
原创 拥... 【历史】从世界人种来看,世界主要有三大人种,白人,黄种人和黑人。而现在世界上黑人占全世界大概只有20...
原创 宫... (历史释疑第91期/奉天玉) 在大多数读者的心目中,薛宝钗一直是温婉大方的,不管面对谁,她都能保持...
原创 苏... 【历史】战争都是导致贫穷的根源,我国近代一穷二白,穷困潦倒的背后,就是因为长期的战争导致的。 城市破...
原创 颜... 袁绍帐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可惜自身性格出了点问题,导致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啊,仔细想来,令人叹息不已。...
原创 与... 齐桓公称霸一时,但于BC643年/齐桓公四十三年突然去世,由于生前和他遇刺的哥哥一样并没有明确后继君...
原创 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王朝,大宋终其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从未完成过统一,一直面临着诸多异族政权的...
原创 揭... 隋朝,一个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乱世的朝代,却也是个短命的王朝。隋文帝杨坚以及隋炀帝杨广在位时疯狂地...
原创 陈... 说起陈寅恪,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百年难见的学者,涉及各个领域却都有成就的大师,被人成为“教授的教授”...
原创 他... 他发明了一种武器,当时绝无仅有,若得到重用,中国早成世界第一 中华民族的历史素来被称为源远流长,而在...
原创 中...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昏君的朝代, 皇帝们没有过一位昏君,但这个王朝总共也就存活了200多年, 为...
原创 印... 美国在立国之初,对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8-19世纪美国对对印第安人进行一系列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
原创 如... 世上的人才有两种,一种是能决胜于一城一役的将才,一种是能洞察天下大势,从而能把整个局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