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被黑那么多,还有人喜欢明朝,看过这三大优点就明白了
迪丽瓦拉
2025-08-02 18:04:55
0

中国历史上恐怕少有朝代,遭黑超过明朝的。

这从无数清宫感情戏,还有明朝黑暗剧就可看出。

电视剧中,清朝皇帝温情脉脉,爱民如子,下江南还艳遇不断,与之相对的明朝则是特务横行,昏君无数,民不聊生的时代。

虽然今日有无数通俗书籍,如《明朝那些事》流行,试图扭转明朝气象,可这风气要改也是难上加难。根源就在于,网络上的热潮,影响不到文化界。

可与我个人而言,却独爱这个充满魅力的大时代,原因吗也很简单。

以下三点,任何中国朝代都未有做到过。

第一点:教育的相对公平和社会阶级流动性。

今日中国,无数人都在害怕一件事,那就是阶级固化,有钱的永远有钱,没钱的寒门子弟,几乎无法翻身,而在明朝,这却不算大问题。

这个大问题的解决,源自一个联动因果效应。

首先,明朝有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其次明朝有相对完善公正的科举制度,由此,才有了明朝社会阶级合理晋升空间的出现。

而这一切起点,则源自于一个希望读书却不可得的开国帝王朱元璋。

朱元璋其人是流民贫农出生,这个出生注定了他是没有机会读书的,后续一切学识都是在奋斗岁月自学成才的。对于知识的渴望,贯穿朱八八一生,也让他建立的国度有了中国历史上首创的完善教育制度”社学“。

为何说首创,则不得不不说,明朝以前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明朝之前,中国教育制度相当不普及,夏商周三代就不说了,能接受文化知识的要么是士子要么是贵族,秦汉南北朝时,知识被世家大族垄断,平民要读书,难上加难,所有人都因知识自动分化出阶级,能当官的都是世家子弟。

隋唐时虽兴起科举,可全国普及的教育制度却未有跟上。教育只能依靠少有的国立学校和私塾,也是被有钱人垄断的存在。宋朝时,随印刷术兴起,书籍不在稀缺,但国家层面的基层教育依然缺失,私塾成主流,家里没钱,想读书深造依然是伪命题。

直到明朝,直到农民出生从小没读过书的朱元璋成开国君王。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下沉到乡间的全民教育普及制度“社学”。

这社学可不是表面工作而已,而是直接和县州教育政绩挂钩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所有小孩无论阶级如何,贫富如何,都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可算是义务教育的最早雏形。

正是因为明朝基层“社学”的发达,才有了明朝读书人群体的壮大。读书人越来越多,读书识字人也越来越多,最后引导到政治层面,那就是晋升空间相对公平。

中国历史上,平民甚至贫民出生,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明朝最多。

按史学大师何炳棣先生在《明清社会史论》研究看,明朝时毫无家庭背景出生的科举进士,成化五年(1469)达到最高峰的60%,其它年份最低占比也在40%以上,如果将官僚外的吏员算上,明朝公务员系统,七成人皆平民子弟出生。

真因基数巨大,才有明朝时,无数位高权重大臣都是平民子弟出生的现实出现。

比如:弘治朝时著名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烧郑和航海图那位),就是农民出生,功成名就后还会种田。

比如:成化朝时内阁学士商辂,他除了是连中三元的科举传奇外,还是樵夫出生的贫苦人。

就连张居正,这个主导明朝中兴的万历首辅,出生也不过军户。

这样列子,明朝数不胜数,他们才算是真正践行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没有相对普及的社学制,相对公平的社会晋升流动制度,这一切可能吗?

就这一点,明朝就超越了所有朝代。

第二点:一个言论最自由的朝代。

这观点一出,估计又有人要说,明朝初期的方孝孺之死和文字狱了。明朝初年的言论控制,当然要批判,但这股风气,不过延续前期而已,后续时代,特别是明朝中期后,文化与学术氛围已极为宽松。

中国现存出版与清朝之前书籍中,超过一半多都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这除了是印刷术革命造成的之外,也和宽松的文化氛围不无关系。

明朝中后期,可以这样说。

只要你不是指着鼻子骂朱明王朝是二傻子,能拿钱给出版商,就有出版社敢给你出书。也因此无数人都可以著书立说,要不兰陵笑笑生撰写的《金瓶梅》。

如此书籍,如何能出版?四大明著为何会出现在明朝?这就是根源。

就连传统不能让私人涉足的史书,明朝都有无数人敢于私人编撰,换任何时代,朝代还存续,就敢修撰当朝史书,给十个胆你也不敢。

第三点:社会生活空前繁荣的时代。

经济、文化、生活,在朝代发展过程中其实都是相辅相成关系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文化昌盛了,才有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产生。

温饱后谈文化,谈完文化过生活,这才是常态。

这点上,明朝也超越了曾经市民文化繁荣的宋朝,至于列证,看一副画就能看出来。

这幅画就是历史上无数次骂明孝宗是混蛋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在这个图中既有民间百业,也有嬉戏的人群,各行各业的娱乐工作者,还有当时的流行风尚。

这幅图,体现的就是明朝中期开始的,市井生活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化。

除了市井生活繁荣之外,明朝还有个历史上所有朝代都没有的特色。

那就是社团组织非常活跃,在当时为了兴趣爱好而结社成了风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人社团。明朝文人社团,遍及全国各地,从万历时候开始,无论文教昌盛的江浙赣,还是偏避的府州县全部都有文社活动。

这群文社活动,最后甚至在崇祯初年,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党派的雏形“复社”。每一次“复社”开会,都有全国各地社员云集会场,上千人齐聚一堂,即反应了社团文化的昌盛,也体现了政府的宽松,更侧面验证了明朝交通服务业,甚至旅游业的兴旺。

一场千人聚会背后,你们说,这明朝真的是黑暗的吗?

不过这一切,都在清朝入住中原之后,消无声息了。

文化上压抑思想文字狱,经济上保甲制限制人口流动,政治上进一步强化集权统治。

明朝中后期的文化繁荣,教育繁荣,甚至相对公平合理的晋升空间,也在八旗子弟特权之下,平民官员比列越来越低。

如此三方类比之后,哪个朝代更好,还用说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历史开讲# 段秀实(719-783年)字成公,陇州汧阳人,原籍姑臧。历任安西府别将、节度使判官、泾...
太阳照在金沙,也照在马丘比丘的... 18111公里,这是从中国的成都到秘鲁的库斯科的飞行距离,几乎绕地球半圈。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广州黄埔发现清代粤海关界碑 据广州日报消息,近日,在广州市黄埔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队员在长洲街道白头山山顶发现了一处...
从秦皇到唐宗,关中地区出皇帝的...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明忆 字数:3448,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当人们讨论秦始皇天下一统的...
原创 初... 初唐故事:长孙皇后近完人,临终箴主国人赞 既而西平郡王慕容顺,懦弱无刚,竟为国人所戕。慕容顺之子诺...
原创 他... 在《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赵简子的大臣,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然...
原创 各... 世界七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一些大洲有陆地分界线,另一些有海上分...
原创 唐... 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是唐玄宗和武惠妃所生的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此前的几个子女都不幸夭折了。杨玉环...
原创 他... 标题:他是有名的王佐之才,一手成就了曹操,最终还被迫自尽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代,荀彧以“王佐之才”...
原创 德... 德国最恨的是美国,而不应该是苏联! 一个国家不会有最恨的国家,国与国之间如果没有特别近的血缘关系,那...
原创 如... 提起康有为,相信很多人都如雷贯耳,他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简直是“光芒万丈”般存在着。一系列的重大历史...
原创 唐... 这个问题咱们说的简单些。 既然是逃命,也没有那么多讲究,最主要是安全,另外如果避难所生活条件能有所保...
原创 同... 【历史】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国家跟国家的发展差异那是非常大的,很多同等规模的国家,同样身份的国家,国内...
原创 原... 提到中国的帝王,我们一般都会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毕竟在所有的中国帝王中,这几位是最出名的。不过,...
原创 非... 在非洲有这样一个部落,这里的男子全部都是一身伤痕,身上还涂抹着五颜六色的图案,而这里的女子更加吓人,...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帝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分别是明朝的朱元璋和唐朝的李世民。...
原创 若... 众所周知,一战、二战的发生,不仅重塑了国际格局,更是造成了上亿人的死亡。在二战中,日本作为法西斯轴心...
原创 宋...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在中国考察的英国剑桥大学嘉尔斯教授来到宁波府衙,此时正赶上府衙审...
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落地安阳师范... 甲骨呈奇,文明闪耀。11月15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安...
原创 《... 孙二娘是罕见的狠人,她和丈夫张青一起在孟州十字坡开了这家酒家,实际上就是不折不扣的黑店。张青曾给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