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浸礼宗(英语称“Baptists”,又称浸信宗)是基督新教在英国的主要宗派之一。目前,关于浸礼宗的起源具有一定的争议,但学界普遍认为,它起源于17世纪的清教徒运动,最初为公理宗的一支,属于独立派。
具体而言,英国原国教牧师约翰.斯密由于迫害,带领信徒迁往阿姆斯特丹。其间,他受到门诺派思想的影响,认为婴儿受洗不符合基督教原始教义,主张成人受洗。
1609年,他与三十六位信徒再次受洗,建立了公理派地方教会。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返回伦敦,建立浸礼宗教堂。受到阿明尼乌派影响,留在荷兰的信徒反对加尔文的“绝对预定论”,并于1660年制定了《信仰宣言》,史称“普救浸礼派”。另一部分浸礼派信徒在1616年在英国与公理宗在伦敦建立教堂。
1633年,在约翰陂尔斯的领导下脱离公理会,他们单独成立浸礼宗教会,并于1644年颁发了《信仰宣言》。该《信仰宣言》于1677年加以修改,1689年获正式批准。由于该派浸礼宗信徒坚持加尔文的预定论,反对阿明尼乌派,后被称为“特救浸礼派”。
从人数上看,“特救浸礼派”约占浸礼宗信徒的百分之八十”,是浸礼宗的主流群体。经过第一次大觉醒运动后,美国“特救浸礼派”一般自称为“正常浸礼会”,该会在美国黑人中最为活跃,美国黑人基督徒大多是浸礼宗信徒。
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朗大学均为浸礼宗所办。,后者授予马士曼博士学位。威廉.凯瑞等人所在教会属于特救浸礼派,该宗派的教会相信“三位一体”的教义以及加尔文的预定论。
就教义而言,浸礼宗反对给婴儿洗礼,主张得救的信徒方可受洗,且受洗者必须全身漫入水中,故名“浸水礼”。与其他宗派相比,浸礼宗强调政教分离,主张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英国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
为此,浸礼宗既反对天主教教会控制政府的做法,也拒绝东正教的政府控制教会的法,同时也不认同长老会早期所倡导的政教合作的关系。从组织形式看,浸礼会没有金字塔式的治理模式,各个地方教会自治,彼此互不管理、控制,没有母会和子会,避免一坏俱坏、全盘堕落的局面。
直到十八世纪末,在英国,浸礼宗教会牧师是“被拣选”的少数人的牧师,而不是所有民众的传道人。试想一下,如果浸礼宗神学上对于在英国的福音工作都还存有疑虑,那么要让普通的教会或牧师、信徒关心海外宣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英国人看来,欧洲以外的世界仍然充满未知和危险。
换言之,在英国人在印度开疆拓土之际,欧洲大陆发生了法国大革命,而英国浸礼宗还不是一个处在动乱中世俗国度的内向型的宗派,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它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兴起一场改变世界历史运动的宗派”,而这一切与威廉.凯瑞密切相关。
1761年8月17日,威廉.凯瑞出生于英国中部北安普顿郡的保勒斯庇利镇的一个贫困家庭。他自幼喜爱科学和游记,时常提起航海家哥伦布,同学们都以哥伦布的名称呼他”。
此外,凯瑞还对身边的植物和动物特别感兴趣。“如果他有意收集某种植物花或昆虫,他就一定想尽办法得到它,完全不顾泥土或身上的不顺服。”他的卧室里到处都是花花草草和昆虫的样本,甚至还有活物。由于家庭贫困,凯瑞首先在毕丁顿一位名叫克拉克呢克尔斯的鞋匠的店里作学徒。学徒期间,凯瑞逐渐感受到独立派教会的思想。
1779年尼克尔斯逝世,威廉.凯瑞转而投靠师傅在海克顿镇的亲戚鞋匠托马斯.奧尔德门下做学徒。托马斯.奥尔德与北安普顿郡浸礼教会联合会有密切的关系,奥尔尼教会的牧师托马斯.斯科特当时会到奥尔德家附近巡回布道。
托马斯.斯科特是当时英国有名的解经家,对神的话语有深刻的认识,奥尔尼教会的前任牧师更是大名鼎鼎的约翰.牛顿,当时,约翰.牛顿已经前往伦敦牧会。在奧尔尼教会牧师托马斯.斯科特的影响下,凯瑞的信仰开始发生变化。
四十年后即托马斯.斯科特临别离世之际,赖兰转达来自远在印度的凯瑞的信函,凯瑞在信中表示:“当我初走主道路的时候,神在我里面所作的,大部分是因为您的讲道。”
可见,那段短暂的经历对凯瑞影响深远。当凯瑞一行要前往印度宜教时,凯瑞也寻求了托马斯.斯科特的帮助,希望通过他向查尔斯.格兰特寻求赴印度的许可证。
1781年6月10日,未满二十岁的威廉.凯瑞与托马斯.奥尔德的姨妹德罗西.普莱克特结婚。德罗西比威廉.凯瑞大五岁,没有受过教育,目不识丁。威廉.凯
瑞发奋自学,知识日渐增加,夫妻间的鸿沟便越来越大。迈尔斯认为,“这段婚姻后来证明并不和谐。”不久后,凯瑞开始在海克顿镇由几个虔诚的基督徒组成的小团契上分享圣经信息。
1782年6月,凯瑞听到了安德鲁.富勒的证道信息。在后来给富勒的邮件中,凯瑞这样回忆那次的布道会:“我不记得那是哪一年了,但是你应该记得,那是在奧尔尼举行的联合会上,盖伊的讲道信息是‘在恩典上成进’而你的主题取自“在心志上不要做小孩子.....。
正是在这次见面会上,有从巴顿来的朋友向蔡特表达了属灵上的缺乏。受蔡特推荐,凯瑞受邀作为巴顿的兼职牧师,开始在巴顿布道。在巴顿布道期间,他逐渐吸收了浸礼宗的教义,认为“认信和全身受浸是符合圣经,并符合使徒的传统”。
1783年10月5日,赖兰先生,系约翰.赖兰的父亲”在北安普顿郡多德里奇教堂附近的嫩河为一位受雇于人的鞋匠(即凯瑞)施洗”,至此,凯瑞成为独立派教会浸礼宗的基督徒。当时,在巴顿的基督徒开始考虑建立正式的教堂,井向奥尔尼的牧师约翰.萨克利夫寻求帮助。
期间,萨克利夫和赖兰先生给他提供书籍,他开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并节选经文进行操练。正是在这个时期,凯瑞有幸借阅多年前梦寐以求的《库克船长航海日记》。库克船长的航海日记使凯瑞第一次想到了海外宜教”,在凯瑞的内心埋下了宜教的种子。
1785年,凯瑞结束了他在巴顿的教牧工作。在萨克利夫的建议下,他加入了莫尔顿的浸礼宗教会,成为那里的实习牧师。当时的浸礼宗教会属于自发式的教会,会众纯凭自己的感动捐献,所以浸礼宗教会所聘请的牧师收入甚微。与此同时,凯瑞还要照顾教会所属的一个学校,但其教育实践工作并不算成功。
由于其收入实在微薄,凯瑞不得不重操旧业,利用闲暇时间售卖鞋子。在莫尔顿的教牧工作,使凯瑞与老赖兰先生及其儿子约翰.赖兰(赖兰博士)相识,更重要的是与凯特灵浸礼宗牧师安德鲁.富勒认识,后者并成为凯瑞及塞兰坡差会1815年之前最重要的浸礼会同事。
1787年,萨克利夫、约翰.赖兰及安德鲁.富勒三人正式按立(指正式授予牧师的职位)凯瑞成为浸礼宗教会牧师。浸礼会最重要的四位奠基人从此紧密相连。在此期间,凯瑞的宣教思想日益清晰。
他开始关注外邦人的世界,学习不同国家的地理、人口和宗教情况,学习不同的语言,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这些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一推动海外宜教。
1787至1788年间,凯瑞前往伯明翰为所在教会募捐,结识了当地的嘉能街浸礼教会富有的教会成员一托马斯.波特。受北美大觉醒运动的影响,波特对宜教事工兴趣很大。
凯瑞告知波特他自己对异教徒宣教的负担,愿意只身前往塔希提岛宜教,而且他已经草拟了一本有关世界各国信仰状况的小册子。凯瑞还表示,他所撰写的这本小册子一旦出版,必将激发基督徒会众对宜教的兴趣。
波特立刻鼓励他将其出版,并承诺捐赠十英镑赞助出版。期间,浸礼会另外几位创办人安德鲁.富勒、约翰.赖兰和约翰.萨克利夫等也受到北美著名神学家爱德华兹的影响,对宜教萌生-些念头。
早在1781年,富勒曾起草了一本名为《值得所有人接受的福音》的小册子,1785年正式出版。这个小册子主要是基于两位前人的作品,即亚伯拉罕.泰勒的小册子《现代之问》和爱德华兹的主要哲学著作《自由意志论》可见,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对于浸礼会奠基人之一的富勒影响深远。
爱德华兹认为,在没有圣灵的帮助下,人无法去信靠上帝,不是因为无能为力的自然后果,而是他们自由意志的有罪行为。富勒的小册子主要阐述了基督徒传福音的神圣义务,激发了英国浸礼宗教会人士的传福音的热情,重拾了基督救赎论的中心任务。
不过,和同时代的牧师-样,他也未提及那些还未听到福音的“异教徒”的困境。可以说,富勒打开了福音在英国本土传播的大门,而下一步亟需的任务是如何让人们认识到把福音传到世界其他地方的责任和义务。
1784年,身为北安普顿郡“大学雷恩浸礼教会”协理牧师的约翰.赖兰收到了爱丁堡约翰.厄斯金的一包书,其中有一本就是由爱德华兹撰写的小册子《一-种谦卑尝试》。爱德华兹认为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新英格兰兴起的大觉醒运动,是末世起点的征兆。
这个末世将以福音传到地极为标志,为此全世界的基督徒应该联合起来,恒切祷告祈求属灵复兴,神的国在地上不断前进,这符合基督教信仰中关于圣灵的应许和末世的教导原则。”这本小册子阐述了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对英国浸礼会创始人约翰.赖兰、安德鲁.富勒和约翰.萨克利夫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1784年6月2日至3日,在诺丁汉举行的北安普顿郡浸礼教会联合会牧师和代表的会议上,深受爱德华兹影响的富勒发表了题为《以信心同行的属性和重要性》的讲道。萨克利夫在次日的会议上,向大家提议北安普顿郡浸礼教会联合会每月第一周星期一晚上单独安排一个小时为信仰复兴和基督国度在世界的扩张祷告,获得通过。
这个祷告运动不仅在联合会所辖20余个教会立刻实施,而且扩大至沃里克郡、约克郡和布里斯托周边的西部联合会的教会。但是,当时的浸礼宗教会对于异教国家的宣教使命仍未成熟。
1786年,凯瑞曾在一次聚会中提到了基督的“大使命”,“坐下年轻人。”当时聚会的会议主持人立刻制止道,“如果皈依异教徒是上帝喜悦的事,那么他不帶要你我的帮助就可以做到。”这其实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英国教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