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就是这两个人,害得红军长征
今天回头看历史,长征的意义重大,但红军也吃了很多很多的苦,甚至可以用“损失惨重”来形容。
可是,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的瞎指挥,红军根本不用经历长征,因为只要打破了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红军的实力将进一步被壮大,根据地也将被扩大,影响力更是无懈可击。
可为什么蒋介石的第一次十万大军围剿红军,红军打赢了;蒋介石第二次的二十万大军围剿红军,红军也赢了,蒋介石第三次派三十万大军前来围剿红军,依然被红军打破,蒋介石第四次派五十万大军,仍然被红军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红军却损失惨重,为了保存革命火种,红军不得不选择最艰难的路——长征?
回看历史,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两装了很多洋墨水的人出现。
一个叫博古,一个叫李德。
19岁的博古去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四年后回国,回国后的11个月后,担任了中央苏区负责人,积极听取苏联的建议,24岁便坐上了中央苏区总负责人的位置,他比周恩来小9岁,比毛泽东小14岁。24岁的年纪便成为了最高领导人,人生的剧本瞬间达到顶峰。
但就是这样一个前途无可限量的青年,因为过度信任李德,使红军一次次陷入绝境,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
说来也奇怪,在中央苏区对毛泽东有非常多的不满时,是博古顶着各种压力,力荐毛泽东成为中央苏区主席,博古的女儿秦摩亚曾说:
我父亲心里有两个底线,一个底线是坚持朱毛是红军的创造者,是红军的旗帜,第二个底线是他从来不反毛。
可是,博古成为中央苏区总负责人的三年时间里,毛泽东逐渐被排挤,被批评,被质疑,被一次次不公正待遇,甚至失去了红军的指挥权,只能转头去做一些经济方面的工作,可以说,那三年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十分痛苦的三年。
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红军多次以少胜多,三次打破蒋介石的“围剿”,哪怕第四次处于临危受命的条件,仍然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局。可博古似乎看不到毛泽东的成就,看不到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所以将毛泽东排挤出领导层,只相信李德。
毛泽东提议依靠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采用诱敌深入,歼灭弱敌,避开强敌
,博古不听,觉得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已经过时,于是着重听取李德的建议,采用“
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
”的战术,让根据地急剧缩小,在广昌战役中,博古又再一次听取李德的建议,死守广昌,让本就逐渐减少的红军,在18天的对垒中,牺牲了五千多人,让本就不多的红军更加减少,实在令人痛心。
可以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在博古和李德的瞎指挥中,一次次被“赔光”。毛泽东的心情,不知道有多难受。毛泽东明明提了很多可行有效的建议,却一次次被否决,一次次失望而归,直至心灰意冷,无奈提出请病假修养的决定,博古等人欣然同意。
没有毛泽东的领导,博古立刻找来了苏联著名军事学院的高材生李德。翻开李德的履历表,他确实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理论方面十分了得,但历史上的一场场败仗证明他确实是一个出色的理论家,却不足以成为一个军事家。
可以说,李德能够成为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完全是博古和洛甫爱才惜才后求来的。为了表示热烈欢迎,博古老早就大兴土木,为李德建好了“独立的房子”,可谓是尽心尽力。
在军事指挥上,因为博古不懂军事,所以极度信任李德,而作为一个德国人,李德对当时国内的时局以及军事了解相当有限,甚至可以说,李德基本上只能“纸上谈兵”,全靠一张准确度不高的地图指挥作战。
一个不懂军事的总负责,极度信任一个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的“军事高材生”,结果可想而知。
红军在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中损失惨重,心细的周恩来见战局失利,火速派毛泽东进行调查研究,后来才知道,红军长征的路线,其实是周恩来派毛泽东进行调研得到的结果。
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所著的《毛泽东传》中有一段令人气愤的内容,当时红军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博古、李德等人其实是不打算带上毛泽东的,但当时毛泽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苏联甚至很多次让博古为首的中央苏区对毛泽东“尽可能容忍”。
这也导致,博古、李德等人不得不带上毛泽东长征,而倘若当时红军长征没有带上毛泽东,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