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指的就是再狠毒的人也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下手,然而在明代却有这样一位清官一生为民,最后却因为一件事被朱元璋处以死刑。
从古至今贪官的存在都让百姓深恶痛绝,虽然说各朝各代也想出很多治贪污的办法,但一直很难将这种毒瘤在社会中彻底根除。
而在整个历史中对于贪官污吏痛恨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朱元璋,他对贪官污吏的惩治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据说朱元璋之所以如此痛恨贪官就是因为他在年轻时吃过官员贪污的苦,所以他对百姓们的疾苦生活也深有感悟,因此在朱元璋称帝之后,他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治理贪污的法律法规。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平民皇帝,他出生在一个苦寒家庭中,在朱元璋年龄尚小时就去给别人家放牛只求填饱肚子,而一场天灾的降生让朱元璋失去了亲人,再加上受到当时贪官污吏的欺压,小小年纪的朱元璋也只能背井离乡的逃命生活。
所以在此后朱元璋曾做过和尚,也曾在街头乞讨,这一段艰苦的生活让朱元璋心中感慨颇多,但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磨练了坚毅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朱元璋加入到起义军中,后来他凭借着努力,一步步从令人瞧不起的草根成为明朝的开国帝王。虽然说朱元璋成功逆袭可以尽情的奢侈享受,但是由于经历过那些苦日子,所以即便在做上皇帝以后,朱元璋也始终保持着勤俭的生活,而且他勤政爱民,是一位难得的贤明君主。
但当时在朱元璋称帝以后,明朝的贪官情况仍旧非常严重,为了治理这些腐败现象,朱元璋也耗费不少心思,那时候他针对任何可能发生的不法行为逐项作出规定和惩罚标准,而且每次在诛杀贪官之时,他都会让所有官员到场以此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实际上除了惩罚那些贪污官员以外,朱元璋也赏罚分明,经常表扬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在朝廷中树立典型,他不仅重赏这些官员,而且还会为他们修建府邸,在去世后也会为这些清官撰写祭文并让其千古流芳。
得益于这些举措,当时元末严重的腐败情况确实有所好转,这也让清除的官场风气逐渐拨开云雾见天明,与此同时这也帮助朱元璋强化了中央集权,为明朝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既然如此,能够看出当时朱元璋坚定的路线就是惩罚贪官,奖励清官,但是在明朝有这样一位清官,一直严格遵守朱元璋的各项旨意,一生清正廉洁,甚至在返乡时都出不起路费,可朱元璋为何还对此人处以重刑呢?原来这位清官名叫曾秉正,在朱元璋坐上皇帝以后,此人入朝为官,虽然最开始他只是一个地方小吏,但是却也为官清廉一心为民,这也让曾秉正被受百姓爱戴。
在洪武九年时,曾秉正也迎来命运的转折点,那一年一场灾害从天而降,当时朱元璋自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找来各个官员一同商议,而那时曾秉正上书献计展现才华,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自此以后此人仕途一路顺风顺水,从地方小官直接变成朝廷重官。虽然曾秉正一路受到提拔,但是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却没有过改变,而且由于他经常直言直语,所以也得罪了不少朝廷官员。然而对于皇帝身边的群臣来说,他们再清楚不过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曾秉正虽然此前因为直言不讳曾得到朱元璋的宠信,但也因为这份直爽无度激怒皇上。随后被罢免的曾秉正无法继续在京城生活,只能返还家乡。虽然说曾秉正也做官多年,但是由于他清正廉洁不受贿赂,所以也没有什么积蓄,以至于在返乡之时,他连路费都凑不齐。
当时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也立刻派人调查事情原委。可偏偏就是在这样的调查中,朱元璋得知原来曾秉正为了凑路费,还卖掉了自己的女儿,这也让朱元璋非常愤怒,他认为作为朝中大臣,曾秉正做出这样的不伦之事就是对官员形象的抹黑,甚至是在嘲讽皇帝,更何况朱元璋本就生性多疑,他甚至怀疑曾秉正这样的做法是在给自己演戏,所以愤怒之下朱元璋就对曾炳正处以极刑。也正因为朱元璋这样决绝的做法,让他一直备受争议,有人称自古帝王多无情,曾秉正一辈子清廉为官执政为民,最后卖掉女儿也纯属无奈之举,可朱元璋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残忍决绝。
结语
但也有人认为曾秉正除了官员这一身份以外,他也是一位父亲,既然是父亲就应该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虽然说他一生为民,但是却不为自己的女儿着想,所以这样的人也不配为人父。总而言之,对于此事,人们一直也难形成统一看法,或许这件事真正的对错之分谁人都无法评价。
参考资料:《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