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朝礼部尚书顾八代在家中去世,可怜这位曾辉煌一时的“部级”高官,死时家徒四壁,子女们穷的连棺材的钱都拿不出,只能草草送葬。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堂堂六部长官死了,却连个像样的葬礼都办不起,古往今来,恐怕也没有几个。
顾八代,字文起,原本姓伊尔根觉罗,满洲镶黄旗人,顾八代的祖父顾乔和父亲顾纳禅先后辅佐清太祖和清太宗两代皇帝,因屡立战功,顾纳禅授三等轻车都尉(当初和珅也世袭了同样的职位),顾纳禅死后,顾八代世袭了这一职位。
清代八旗子弟都是天生的“官二代”,家庭条件好,工作起点高,很容易形成“养尊处优”的习气。为了考察出身八旗的官员学问和能力,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朝廷组织一场专门针对八旗官员的考核。顾八代在这次考核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成了名副其实的“八旗状元”。随即,康熙皇帝便擢升顾八代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就是陪皇帝读书的人。后来因功绩卓著,不断晋升,先后任职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位列六部“一把手”行业。
虽然官当的很大,但顾八代却有个与当时官场格格不入的性格。清廉自守,刚正不阿,有着一股宁折不弯“犟”劲。康熙以“仁”治天下,待人宽厚,但也助长了官场的腐败之气,潜规则横行。可这位顾大尚书却偏偏拧着来,诸事只讲原则,不讲面子,很多时候不但让同僚们下不来台,甚至连皇帝本人都敢呛。这样的人,自然不讨人喜欢,就连顾八代自己,都自诩为“孤臣”。
历史上这样的大臣不多,皇帝就更少了,但却有一个皇帝有着和顾八代一样的性格,这就是雍正,而他的老师,正是这位不讨人喜的顾八代。
当官不懂得转弯,但品行端庄,学富五车却是当老师的好料子,那就给帮着皇帝教孩子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顾八代奉诏入宫,值守尚书房,担任皇子们的老师。就在这里。他遇到了年轻的皇四子——胤祯。
即便在这读书清净之地,执拗的顾老师依然不讨诸位皇子们的喜欢,但唯独得一人欣赏,这就是胤禛。几年的学习生涯,师徒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顾八代的性情,也深深影响了年轻的胤禛,无论从性格,还是为人处世的方式,成年后的胤禛像极了他的老师,可以说,即位后雍正就是一个皇帝版的“顾八代”。
顾八代的身上,除了“犟”,还有着很深的江湖习气,这可能与满人尚武的传统有关。但堂堂一位帝师,礼部尚书,应该是温文尔雅,举止端庄。可这位顾大师动不动就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活脱脱一个江湖大哥,时间一长,皇帝可受不了。我让你来当帝师,培养皇子们“继承大统、治理天下”的,可不是让你培养江湖大哥的。
到了康熙三十二年,皇帝终于忍不住了,他以顾八代“为人不顾体面,不宜留任部院”为由,免去了顾八代的官职,自此之后,顾八代便赋闲在家。为官时,清廉自守,不懂得事故和变通,更不会经营,自然没有攒下万贯家财,退休后,等待他的只能是穷困潦倒。
在抑郁和穷困中,顾八代度过了余生,死的时候,雍正还只是皇子,想申请朝廷给予一定的抚恤,但当时康熙身体不佳,一直没有成行。得知老师没有钱下葬,雍正自掏腰包,派人操办了顾八代的后事。在葬礼上,这位皇四子不顾显贵,亲临现场,双手为老师献上十篇祭文,并嚎啕痛哭。也许,当时同样作为孤臣的雍正,真正能理解和视为知己的,只有老师顾八代了。
雍正皇帝即位后,仍对自己的恩师念念不忘。雍正四年,追封顾八代为太傅,赐谥号“文端”,并恢复了其生前的最高官职——礼部尚书。考虑到顾八代生前两袖清风,后代生活拮据,雍正十年,雍正又赐给了顾八代家人白银1万两,用于后代子孙的生活。可以说,素来“薄情寡恩”的雍正,对自己的老师,却是充满了人情味,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厚。
顾八代的一生,可用“跌宕起伏”的来形容,清廉刚毅,正直果敢的性格成就了他,也葬送了他。但最重要的,他把这一优秀的品格传递给了他的学生——雍正皇帝,塑造了一代帝王,成就了康乾盛世这一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