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防地位的凸显,决定了其力量的增强尤为必要。但是,
由于明朝政府宜把军事重心放在辽东地区,加以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山东海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
。下面,拟从几个阶段进行考察。
如果您喜欢该作品,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加关注!
(一)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泰昌元年(1620)
万历二十七年,
援朝抗倭战争刚结束,明政府就立即裁减山东海防兵备
,以减少经费开支。“自倭警撤防,兵渐汰革”。在登州,万历三十一年(1603),裁去登州水兵营游击、防汛大嵩守备等官。随后对登州水兵也进行了裁减。
在青州,原有马步壮快974名,以管操指挥统领
。万历二十三年(1595)因战争需要,增设守备1员。但到万历二十三年(1605),
山东裁减了青州和安东卫的驻兵,青州官兵只有670余名,安东石臼营只有750余名
。同时,裁去青州游击,只留守备兼管青州和安东石臼营事务,而且两营合并,平时集中于青州训练,汛期则拨兵防海。即使如此,山东仍认为两营1400余名驻兵“犹属过多”,决定在3年之内再裁减700余名,只存600名。
在
莱州
,
万历二十五年因倭警设莱州营6营,兵额达3000名,并设参将1员,把总6员,哨官30员
。万历三十年(1602)二月,知府龙文明因寇匪屡警,又奏准在三山岛添设莱州水军1营,设有把总1员,哨官2员,沙船13只,唬船6只,水兵418名。但同年九月,山东就对莱州营进行了裁减,
只存把总5员,哨官12员,兵2400余名
。
由以上事实可知,山东大幅度裁减海防兵额,是在万历三十年以后。究其原因,
援朝抗倭战争结束后,寇匪对山东的侵扰再未发生,使明政府产生了麻痹思想
,逐渐放松了山东沿海防务。军队是海防的主体,明政府裁减兵额的举动,无疑削弱了山东海防力量。
山东海岸线绵长,港口众多,仅用如此少的兵力驻守,尤其在山东南部海疆,仅有1000多名驻兵,而且还准备在3年内裁减到600余名,其海防作用可想而知。这种裁减海防兵力的现象,正是明朝政府海防意识淡薄的有力说明。
不久,
后金政权崛起
,并与明朝政府在辽东地区展开了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
山东海防地位凸显
。但是,由于明廷的目光短浅,加上这一阶段的战争主要在辽东腹地展开,山东作为远离战场的大后方,其海防未成为明廷关注的重点。不仅如此,明朝政府还从山东调遣援军前往辽东助战。因此,
山东海防兵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增强,“白倭警撤防,兵渐汰革,复以缓辽频调,单弱几空”。
这可从山东巡抚李长庚和继任巡抚王在晋的奏疏中得到印证。
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巡抚李长庚向明廷反映山东海防实况说:“登州三营,共额兵二千四百一十九名,今奉旨挑选一千五百渡辽应援,所存止九百余名,万一有警,何以支撑?”为此,他建议一边发兵援辽,一边筹费募兵。对于李长庚的呼吁,明廷杳无音讯。李长庚只好于六月再次上奏陈述实情,请求将登州卫京操班军暂留防守。这次,明廷批准了李长庚的奏疏。
由于登州水兵的主力也被调往辽东要地驻守,山东海上防御空虚。李长庚又于八月奏请招募水兵600名,与剩下的300名兵丁,立为3营,以备海汛。明廷予以应允。这支水兵的战斗力如何呢?继任巡抚王在晋提供了答案。
可见,山东水兵实力不容乐观。为此,王在晋建议在登莱增兵添将,训练一支水兵劲旅,以防止后金从海道南下,并保护海运,明廷未予允准。
八月,王在晋再次上疏强调了山东增兵防海的重要性。为此,王在晋再次奏请“广募海上善战水兵,打造坚厚船只,酌量添设参、游、守备等官分布要害,增募陆营勇健兵以壮军威。”
在王在晋的一再呼吁下,兵部终于在十月给予了复议,并制定了山东沿海增兵计划。山东遂多方筹饷招募9000名兵丁,海防兵力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这些兵力仍不能满足防海需要。首先,这些新募兵丁都是陆兵,而非水兵,“登莱形势蜿蜒海中,面面皆海,须得水兵防御。今水兵调发辽阳,而新募之兵皆陆兵,非水兵也”。而且,山东水兵缺乏的状况,实难解决。因此,海上防御仍处于空虚状态。再者,山东海岸线漫长,如此数目的兵力根本不足分配。
综上所述,万历援朝抗倭战争结束后,山东海防兵力的单薄是十分明显的,水兵的力量更是不容乐观。
(二)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六年(1633)
天启元年四月,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大兵先后攻占了沈阳、辽阳,继而又占领了辽东半岛及其沿海岛屿,从而对明朝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为了牵制后金从海路进军关内,六月,明廷采用熊廷弼的“三方布置”之策,决计在辽东沿海逐步布置兵力,建立起一条海上防线。山东海防因此成为应援辽东海防的战略中心。
为此,明廷专设登莱巡抚,赞理山东登莱地区的海防事务。登莱巡抚的第一任官是陶朗先。陶朗先受命后,"锐意规划”,在短短的3个月内,“得水陆师21万,马万匹,甲仗、火器二百余万,战船二千余艘”,“冀与熊公戮力策应”。山东海防实力骤然增强。
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由于山东海防担负着发兵支援辽东战局的重任,所以实际上用于自卫的兵力并不十分充足。
天启七年(1627)一月,后金进军朝,朝战场吃紧
。明廷急令山东增援。但是,
山东却显得力不从心
。
直到崇祯三年(1630),登莱地区的海防力量仍很虚弱。登州海防军队武备不足、军饷匮乏、战斗力低下的实况跃然纸上。
但是,自孙元化抚登后,这种状况曾因西洋大炮的引进而一度得到改善。
西洋大炮,也称红夷大炮,明天启初年开始传入我国
。西洋大炮射程远,威力大,远胜于我国传统火器和佛郎机炮。火器专家徐光启说:“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在宁远之役中,明军利用西洋大炮重创后金军,努尔哈赤也中炮伤重而亡。
为此,天启六年(1626)三月,明熹宗特封西洋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西洋大炮的入登,是与徐光启和孙元化的努力分不开的。孙元化对西洋火炮颇为熟悉,早在担任兵部主事的时候,就主张利用西洋火炮抵御后金军。
因此,孙元化出任登莱巡抚后,极力主张使用西洋火炮。他接受徐光启的建议,在登州组织起西洋火器营。是月,陆若汉与公沙的西劳带领在内地的葡萄牙人及西洋火炮到达登州,报效于孙元化军中。
登州一时成为西洋火器的萃集之地
。
西洋火器的引进,增强了登州海防实力,并在明朝对后金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崇祯四年五月,后金派兵入袭皮岛。孙元化即派副总兵张泰率领百余艘战船,带领公沙的西劳等13位炮手,携西洋大炮随军出战。战斗中,这支由西洋火器武装的登州水兵击败了后金兵,保存了明朝东江重镇皮岛。
(三)崇祯七年(1634)至崇祯十七年(1644)
孔有德叛乱之后,山东海防遭到严重破坏。按照明朝“三方布置”战略,山东海防是侧面海路战场上的中心,担负着为辽东沿海明军提供后勤支援和回旋余地的重任。因此,山东海防的及时整饬和充实尤为重要。但是,这已成为不可能。原因有:
第一,后金(清)乘机攻取了旅顺和皮岛,辽东海防土崩瓦解。
崇祯六年(1633)四月,孔有德带着大批精壮官兵、100多艘船只以及大量火炮等军用物资,归附后金。不久,后金决定攻取旅顺,不给明朝任何喘息的机会。经过精心备战,同年七月一日,后金向旅顺展开了全面进攻。一番慶战之后,七月十日,后金攻取了战略要地旅顺。旅顺的失陷,使辽东海防打开了一个缺口。
崇祯九年(1636)四月五日,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国号大清。随后,皇太极加紧了对明朝的进犯。为了彻底摧毁明朝的辽东海防,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二月,清军又向东江重镇皮岛发动进攻。四月九日,攻取了皮岛。
至此,明朝在辽东沿海构筑的海防线土崩瓦解,明朝的“三方布置”之策也随之破产。清军解除了进军辽西的后顾之忧。此后,战场完全转移到内陆。明朝政府遂将军事重心完全放在了辽西战场,山东海防的整饬被搁置。
第二,清军大举进犯山东内地,山东的军事重心同样转移到了内地。
辽东海防摧毁之后,
清军大举进犯明朝内地,山东是遭受屠戮的重地之一
。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九月,皇太极派多尔滚和岳迁率领左、右两翼大军,分别由青山关和密云北边墙了岭进犯内地。十一月,清军逼近山东。十二月初,清军进入东昌府,攻陷东昌及其周围州县。十二年正月,清军直驱济南。不到一日,就攻取了济南城。随后,清军又陆续攻克了东平、海丰、兖州等16处。直到二月,清军才北归退兵。
崇祯十五年十月,清军再次入犯明朝内地。十一月,
清军进入山东境内,首陷临清
。而后兵分五路,大肆劫掠。
直到崇祯十六年二月,清军才退兵
。清军的内犯,使山东的军事重心同样转移到内陆,海防的再发展成为不可能。
第三,山东各地的起义使明政府无暇顾及海防。
崇祯十二年(1639)夏以后,山东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官府的剥削又十分残酷,百姓生活艰难,被迫揭竿而起。崇祯十四年十二月为官兵所败,转战兖州之沂州。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六日,被官军擒获。连连不断的起义,使得明朝政府应接不暇,根本无暇顾及海防。
当然,据文献记载,崇祯五年,明政府在登州设陆营7(左营、右营、中营、前营、后营、陆游营、火攻营),水营5(左营,中营、右营,游营,平海营),后将12营并为10营。
崇祯十年(1637),仍设登州镇总兵。第二年,移镇临清,在登州设城守营和水师营,又将10营并为6营,水陆各左、右、中3营。这是一种积极的海防作为,为清朝初年山东水师营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山东海防力量总体薄弱的事实。尤其到了崇祯末年,将登州镇移镇临清,这说明明朝政府将海防军事力量转移到了陆防,难以顾及海防。这样,
随着1644年明王朝的灭亡,明代山东海防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