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历史在华夏文明史中意义重大,而发生在秦始皇本人本人身上的故事也有很多。例如,他的身世,焚书坑儒,包括他修建阿房宫等等。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阿房宫什么样子呢,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见过它的真容,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中寻找它存在的蛛丝马迹。
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看似存在,那么瑰丽的宫殿后来怎么会消失了呢?这得引进一个历史人物——项羽。
史书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看到如此奢华的秦朝暴君享乐之所,心中大怒,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从此人们一直认为阿房宫是项羽烧的。这究竟对不对呢?其实是不对的。
《史记·项羽本纪》中曾记录,项羽在咸阳屠杀民众,“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里所说火烧秦朝宫室的地点在咸阳。《史记》中其他各篇更明确地说火烧秦朝宫殿的地点是咸阳。《高祖本纪》说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秦始皇本纪》也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而阿房宫却不在咸阳。
据史料记载,阿房宫是在秦朝时地处渭水之南的上林苑中。很显然,项羽烧毁的不是阿房宫,只能是秦朝首都咸阳城里的某栋宫殿而已。
李毓芳老师是我国著名女考古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参与汉高祖长陵、秦咸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等多项考古发掘。
据李老师实地考古发掘后发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地,当地人叫它“郿邬岭”。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大家公认,这里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秦帝国阿房宫的遗迹。两千多年来,阿房宫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形象留存于世,后世所能看到的,就是这座黄土台地。
考古发掘从被认定为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地开始。这座巨大的夯土台地面积为54万平方米,与北京故宫面积相当。谁知考古队第一次发掘就扑了个空,在探方挖掘的过程中,唐代、汉代甚至北周的的文化层都有所发现,然而就是没有发现秦代的文化层。
在加大发掘力度后,考古队终于发现了阿房宫的三面夯土墙遗迹和少量覆瓦残片,而其他的宫殿建筑则再无踪迹。通过洛阳铲的勘探,也没有发现任何火烧痕迹。再次扩大发掘范围,也没有发现相关阿房宫的发现。
这足以说明,当时阿房宫主体建筑没有封顶,他们分析说,“阿房宫可能是基础打好了,但宫殿没有完全盖好”。言下之意,阿房宫根本没有被烧毁一说,它只是一座没有被投入使用过的烂尾楼而已。
这起冤假错案之所以安在项羽头上,是有历史原因的。
项羽在这件事上犯了浑。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嗜血暴躁,常常由着性子屠城、杀俘虏。他能背上火烧阿房宫的黑锅,跟他的为人密不可分。
如当年入关这件事一样,他跟刘邦打赌,先入关者为王。后来刘邦早到一步,刘邦对关中百姓施以安抚,不动百姓分毫。他先是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还让随行吏员好好对待子婴;然后召集了咸阳各个县城的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并约法三章,严令部下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此举刘邦的文明之师的形象便很好地树立起来了。
再看项羽,他在进入咸阳之前,已经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朝士兵,这种“活阎王”的屠夫行为就已经在老百姓的心里大打折扣了。进城后,项羽仍不知悔改,连做三件错事。
第一件事,杀秦王子婴。这一下犯了众怒,因为子婴好歹也是秦王,一国之君,而且人家已经投降了;而项羽不但杀了子婴,秦朝的皇室贵族、大小官员等,都被项羽屠杀殆尽,让咸阳城一度处在腥风血雨之中。
第二件事,放火。项羽除了杀人,还大肆放火焚烧。咸阳城大大小小的宫殿,都被付之一炬,“火三月不灭”便由此而来。而这也就被后世文人杜撰成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了。
第三件事,强取豪夺。项羽将咸阳宫殿里边所有的珍宝和妇女全部掳走,带回了老家,并声称“衣锦夜行”不如“衣锦归乡”。
这三件事,让西楚霸王最终陷入孤立境地,人们对他的残暴行为感到愤怒,所以很多不好的行为做派,如火烧阿房宫,很自然地安在了项羽的头上,所以项羽的锅才背了这么久。
画外音:有句话叫三人成虎,有些事并不是真的,但随着说谎话的人多了,好像这件事就成了真的似的。黑锅之所以背得够久,故事之所以能够玩得穿越、传得够久远,中间断然少不了一些或怀有目的或稀里糊涂的文人助阵,他们结合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历史真相进行延伸、夸大甚至是臆想。比如说,项羽的黑锅能背上千年,就离不开杜牧的《阿房宫赋》。你说是不是?
(历史上有很多的谜团,通过科技手段和实地考古发掘,可以找出很多问题的答案。对于项羽焚烧阿房宫,到底有无此事呢,你怎么看?欢迎点评和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