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炎黄时期便开始了部族间的争斗,在随后的几千年内,中国的战事从未停止,既有对外武力扩张领土,也有对内平定武装反叛,可以说,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持。
历朝历代,国家基本都采取重武轻文或文武并驰的国家策略,但在宋朝时期,整个国家却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家方针,而且还对军队和武将有着诸多的限制,这也导致了宋朝的整体军事实力有一种非常孱弱的感觉。
据史料记载,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弱,相反,宋朝的军队数量和军事能力都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宋朝经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而夺取天下,对混乱时期的军事征伐有明显的抗拒性,在国家政策上有意调整武将与军队的关系,从而对整个国家的统治,乃至后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1.制衡原则
宋太祖赵匡胤历经五代十国时期的纷乱,亲身参与过多次武力夺权,而其本身也是因为武力夺权而成为开国皇帝,所以赵匡胤在国家政策上优先处理的就是武将与军队的威胁。
宋朝的统治者出于对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目的,无论是行政上还是军事上都贯彻一个原则,分权制衡原则。通过分权制衡来平衡朝堂的文武大臣与重要国家机构的权利关联,尤其在军事方面过度执行的分权制衡使得宋朝的治军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宋朝最重视的一个因素是害怕“君弱臣强”,因此加强中央集权,分化臣子的权利的宋朝的统治核心,但宋朝并不是在制度上进行约束,而是进行预防,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隐患。
在政事上,宋朝将中央的重要机构权力分化,由中书省和枢密院共同决策,对持文物二柄,将政务与均无彻底分权。有关军政的问题要奏呈枢密院,政务要奏呈中书省,而且无论政务还是军务都安排了许多的正副职加强权力分化,以达到互相制衡的目的。
此外,宋朝的官职和任务是分开的,职务只是俸禄的标志,而实际做的事情可以与职务毫无关联,这样显然更有利于皇帝集中掌握权力,人员调动也更加便捷。
宋朝不仅在中央执行这样的制度,在地方上也同样实行,这就导致在地方上没有能真正统领一方的职务出现,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权臣篡权的可能。
2.约束军队
相比较于对政务的分权制衡,宋朝对军队的态度是殚精竭虑的约束。
宋朝自兵变而得天下,对军队的忌惮最深,所以赵匡胤称帝之后,首要的决策就是将曾经拥护他的将领严密监控,并以怀柔的手段收回兵权。随后将军队的军权一分为三,将指挥权和调度权彻底分离,从而形成了武将可以统兵却无法调兵的尴尬境地。
在治军上约束的另一个举措是重用文臣治军。为了防止武将领兵作乱,宋朝的治军举措中还有文臣的介入,在军队中任用文臣统领军务,武将只能指挥作战,而真正的兵马调度需要文臣先呈报枢密院才能执行。
这样的举措使得皇权高度集中,武将在想作乱已经没有机会。
二、宋朝治军的特点
1.分权与牵制
宋朝的治军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改变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权力的分化和机构冗杂。
首先,在最高军事决策上的权力分化。在宋朝以前的历朝中国家军政大事都是群臣先行了解后商量出对策再上报皇帝,而宋朝的分权制度使得这一惯例被打破,宋朝规定枢密院和中书省要分别上奏军政事务,彼此也不可互通消息,这就导致两个权力机构经常发生“两不相知而互相生疑”。
这样的举措名义上分割宰相的权利,但实质上是将权利平衡化,无论是宰相、枢密院还是中书省都无法单独进行决断,最终的权利还是皇帝统治。
其次,统兵权和指挥权的分离。宋朝的枢密院虽然是国家最高的军事机构,掌管调兵权,但却没有军队的统领权,统领权归由进军的最高机构三衙。所以宋朝的军队调度是由枢密院发出调兵指令,三衙指挥所属部队前往执行任务,两个机构互相牵制,没有单独指挥部队的权利。
最后,文武之间的制衡。按照宋朝的军队要求,将帅出征必须由监军随行,以防止将军叛变。而监军一职多由文臣担任,虽然监军在职务上并不高,但因其是受皇命而监军,所以对将帅有很大的制约性。
到了宋朝的中后期,文臣的权利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了文臣监军直接干预军政,统兵出征的情况,不仅枢密院由文臣主管,连军事权也都归属了文官。
2.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的军事结构
宋朝自赵匡胤开国起就制定了中央军事与地方军事相制衡的军事结构,其大意是将天下的军事将领大部分驻扎在京城附近,极大程度上扩大京城的守军力量,其余的将领和军队分别驻扎在各个地方,这样形成地方军事与中央军事相互制约的目的。
这种军事结构的核心思想是令京城的守军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抗衡各地方的军事实力,若地方军事有变,则京城可迅速出兵征讨。同样,如果京城的守军叛乱,各地的军事实力也能够迅速地进行勤王,这样就能确保京城和地方都轻易不会发生兵变,能更好地维持宋朝江山稳定。
此外,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军事实力相制衡之外,宋朝还实行了频繁的轮换制。宋朝的将领在军队中不会任职太久,最多2年的时间就会调离到其他的部队。这就造成了宋朝的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知将”的特殊局面。
表面上,这是为了让将领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兵种的作战方式,事实上是为了防止兵将一处太久而发生拥护而立的情况。
宋朝最令将帅受到制约的是皇帝御赐的作战阵图,皇帝以阵图了解在外将领的部署和动态,在中央直接对将领进行操控,这样的行为不仅制约了将帅的行动,还非常延误战机。
宋朝的种种制度都是在于控制军队,防止将军兵变,所以宋朝军队的最大治军特点就是过度管控,权力分化。
三、守内虚外的国防战略
1.消极国防战略
宋朝开国之初,国家的整体策略在于对内集中皇权,此时的国防策略相对比较宽松,在宋朝的文献中有记载宋太祖为了能让边防军能更好地完成守备任务,给予了边防部队很大的特权,甚至允许调动地方财政来满足边防的需求,此时的宋朝边军是非常有战斗力的,在对抗大辽的入侵时也非常地积极对抗,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可到了宋太宗时期提出了“重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国防策略,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宋太宗即位后急于建功,曾两次率军北伐,但因为宋朝的军事行动太过缓慢,将帅和朝廷之间也互有猜忌,使得北伐大败而归。宋太宗失去了对大辽作战的信心,从而由积极对抗转为消极防守。
宋朝的防守态势给了大辽足够的发展时间,随着大辽的国力强盛,对宋朝的进攻也越发猛烈,先后九次南下进攻大宋,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但也对宋朝的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重文抑武的决策下,边军防守被动,已经岌岌可危。
澶渊之盟更是彻底改变了宋朝的边防国策,减少了对大辽的国防准备,而边境的百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远离战事。
在此之后,宋朝的国防重点转为西线,但与北伐大辽一样,宋朝复杂的军事调动再次令作战失败,自此以后,宋朝的国防策略彻底转入消极防守,对外的态度也一再表现得软弱。
2.宋朝治军特点给边防带来的影响
宋朝的过渡制衡管控军队的治军特点对宋朝的边防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自宋朝转入全面防御状态后,边防守军除了要应对大辽的南下,还要防备西夏的进攻。面对两线作战的困难,宋朝的统治者在边防决策上举棋不定,决策拖延,以至于宋朝的边军处处受到限制,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已经处于被动局面之时,宋朝的统治者仍然态度消极,在国力和军事实力都明显优于大辽和西夏的情况下,过度分化边防军队的权利,并消极动员对外作战,所以,每次边军有战事都无法有效调动军队防守。
战场上战机瞬息万变,而宋朝为了中央集权,军队指挥调度僵化,往往延误战机。而且,军队中文臣与武将矛盾重重,文臣与皇帝处处掣肘武将的行动,在不懂军事的情况下胡乱指挥作战,往往造成宋朝军队损失惨重,而长久对军队的过度管控也造成了宋朝将帅士气低下,在作战中也缺乏主动性。
总结
宋朝的治军特点导致宋朝长期以来的不利局面,虽然宋朝成功地将军队转变
成为国家服务的工具,但其治军特点却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积极性,造成了国防上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宋史》
2.《北宋前期政策述略》
3.《宋朝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