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七年,岳飞面见宋高宗赵构,请求皇帝早立皇太子,以安定民心。为什么岳飞要上书言皇储之事呢?
原来,据北方谍报传来的消息,金国即将放归原太子
赵谌(宋钦宗之子),以惑乱南宋的民心。
这件事非同小可。极有可能导致南宋陷入分裂、混乱、甚至内战!原因有两个:
一、正统性
古代讲究名正言顺,宋钦宗的皇太子
赵谌
是正统的皇帝继承人。从名义上讲,
赵谌的皇帝继承次序比赵构要高!一旦他南归,赵构就应该让位给赵谌。
就算赵构不让位,那么他赵谌依旧应该是皇太子!而以前忠于宋钦宗的臣子必然会聚集到皇太子那里。这样就会产生两股势力,必然导致国家动荡。
二、
赵构无法生育
赵构的孩子早夭,更不幸的是,赵构在金兵入侵时受到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赵构没有继承人。
几年后,赵构将赵匡胤一脉的两个皇子:
赵伯琮、赵伯玖
,收养为自己的孩子,养在宫中。但并没有确立皇太子是哪一位。
如果这时候金国放归皇太子,那么宫里养的这两个皇子就不能算数了。从礼法上讲,所有的大臣都必须拥护原太子
赵谌!
岳飞是怎么想的?
在上奏皇帝前,岳飞曾经和幕僚薛弼讨论过这件事:
“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
岳飞说,根据最近的谍报,金国将放归宋钦宗的儿子(
丙午元子是指钦宗的儿子赵谌,曾在靖康元年即丙午年立为皇太子
),这是一个阴谋。为了朝廷考虑,不如将正在资善堂就读的皇子立为储君,这样金人的阴谋就失败了。
薛弼听后,有些担忧,说:“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
岳飞则回答道:“
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
”于是,在面见赵构时,岳飞还是说出劝其立储的建议。
结果,赵构很不高兴,责备岳飞:“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被皇帝责怪后,岳飞“面如死灰”、“声落而退”。
虽然,在“建议立储”这件事上,岳飞明知可能会触犯忌讳,但为国家计,仍然情非得已而为之。正可谓“许国不复为身谋”,“岂因祸福避趋之”。
赵构是否怪罪岳飞?
答案是否定的。赵构责备岳飞以后,就接见了
薛弼
。赵构也跟
薛弼讲了刚才的事情,又说:“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让薛弼开导安慰岳飞。
第二年,赵构又召见岳飞,召对之后,令他
进宫见了皇养子赵瑗。“命诣(岳飞)资善堂见皇太子。”
岳飞听了欣喜万分:“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
赵构令岳飞与皇太子接触,说明赵构根本没有把岳飞“干预立储”之事放在心上。也不可能在六年之后,因为这件事而杀岳飞。
后世的评价
关于岳飞“干预立储”这件事,后世的很多名家都给予高度评价。朱熹曾说:
“岳飞尝面奏,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高宗云:‘卿将兵在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但此等事甚紧切,不知何故恁地说?如飞武人,能虑及此,亦大段是有见识。”
朱熹的意思是说,岳飞作为一个武人,能在那种紧急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考虑,是非常有见识的。
朱熹作为理学大家,并没有觉得岳飞“干预立储”有什么错误,反而讲岳飞的做法简直是臣子的楷模:
某向来在朝,与君举商量,欲拈出此等事,寻数件相类者,一并上之。将其后裔,乞加些官爵以显之,未及而罢。
朱熹的意思是,想找一些类似岳飞这样的事情,一并上奏皇帝,嘉奖其后人。可见其对岳飞的做法是非常推崇的。
总结
所以,岳飞之死与所谓的“干预立储”毫无关系。当岳飞已经解甲归田、隐居庐山的时候,也根本不具有任何威胁。
然而赵构一心乞和,而金人给的议和条件是:“必杀飞,始可和。”于是,岳飞成为了这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实在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