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中晚期,此时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国力日趋强盛,且接连继任的君王均为英明之主,在国君继任的档期发生太大的内乱,没有发生战国时期常常发生的因国君交替而产生的国力衰退。因此到了战国中晚期,秦国逐渐成为战国列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先后吞并巴蜀,向东、向南打败三晋、楚国,政治、军事等方面接连获得胜利。
随着实力日趋强盛,秦国逐渐有了统一全国的想法,摆在秦国面前的是赵、魏、韩三国,秦国要统一全国,首先就要吞并赵、魏、韩、三国,此时赵国因为胡服骑射,实力在三晋中最强,而魏国最弱。
秦国本着先易后难的思想,出兵先行攻打魏国、韩国,此时赵国犯了第一个错误,坐看盟友被接连攻破,没有及时援助韩、魏两国,魏国因为本来实力就很若,面对秦国的接连打击,最终归附秦国;秦国又开始大举攻打韩国,韩国也因为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接连失利,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分担面对秦国的压力,因此主动向秦国割地请和。
面对盟友接连失利,赵国又犯了第二个错误;彼时韩国准备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郡守冯亭来了一招祸水东引,以将上党郡送给赵国的名义,引发秦赵两国的矛盾,给韩国以喘息之机;此时赵国国内的有识之士如平阳君豹等人反对赵王接纳上党,因为这样会无故引来秦国的攻打,得不偿失;但是赵王贪利忘义,并不相信秦国会攻打自己,同时也对自己的实力过分自信,依然决议地接纳了上党,还给韩国的相关人员加官进爵。
接纳上党郡后,赵王又犯了第三个错误;赵国接纳上党郡后,秦国恼羞成怒,因而派军攻打上党,很快攻破上党与赵国在长平一带对峙;此时若赵国及时向楚、燕、齐、韩等国求援,坚决抵抗秦国,等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当赵王欺软怕硬,面对秦王的攻势,不做抵抗立马向秦国求和。其他国家看到赵国已经求和,也就没有出兵援助赵国。面对已经没有援手的赵国,秦国自然没有答应求和,继续攻打赵国随后发生了战国后期的著名的长平之战。
此时,赵王又犯了第四个错误;长平之战爆发后,因为秦赵两国实力的天然差距,赵国一胜难求,但在名将廉颇的带领下,赵军将秦军抵挡在长平一带,没有太大损失;但此时赵王又出来作妖,临阵换将,派遣毫无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接替廉颇;果然,赵括轻敌冒进,被秦军包围,最终葬送了赵国四十余万兵卒。赵括虽然作战英勇,在战场上英勇就义,但最终还是在史书上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美名”。
长平之战后,赵国再也无力主动向秦国进攻,秦国加快了其统一全国的步伐。赵王如果不贪利忘义,就不会这么快招来秦国的攻打;再退一步,赵王如果能够坚持抵抗秦军,等待盟友来援,也许长平之战就是另一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