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3年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被纳粹党推选为德国元首。十分狂热的希特勒想借此把德国推上世界民族之首,但迫于资源、领土有限,德国陷入了发展困境,希特勒便有预谋的开始扩军备战。20世纪30年代末,在希特勒正式开战之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苏德之间提出被得到了双方的一致认同,这就大大减小了苏联给德国造成的威胁。紧接着希特勒公然违反国际协定,对波兰发起了攻击。
苏联也紧跟着对波兰发动了战争,苏联和德国对波兰进行了分食。但俗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到了1940年7月,法国也被德国攻占后,希特勒便开始谋划如何攻打苏联。1940年末,针对苏联的作战计划——“巴巴罗萨行动”完成了。第二年的6月22日凌晨。苏联遭到了德军的猛烈攻击,狂妄的希特勒称只需要三个月就可以攻下苏联。然而却不同于希特勒计划的几个月就会快速结束的战争,却一直持续到了1945年,苏德战争也成为了人类战争史上代价最为沉痛的战争之一。
苏德战争是二战时期苏联与德国这两个欧洲强国之间的较量,德国最终不敌苏联而战败。而苏德战争的胜负结果,彻底击垮了强大的纳粹德国,间接宣告了二战的结局。也有很多人认为,即美国即便在二战末期不参与到战争中来,但凡还有苏联在顽强死守,二战德国依然会走向灭亡。而当初德国在进攻苏联,之所以会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苏联军队的坚强意志力和战斗雄心。德国败就败在,低估了自己对手的实力和他们的战斗信念。当时身处绝境中的苏联,高呼着要“保卫苏联母亲”,这也的确方苏联士兵有了视死如归的战斗信念,战斗到死。在整场战争期间,苏军也的确坚持着这种信念,不畏生死,顽强抵抗,这样的一支苏联军队甚至也得到了很多德军士兵的尊敬。于是一旦德国不能快速拿下苏联,而与之打起持久战,那么德国的战败就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必然。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很紧密,但是德国就在一战后二战前的这段时间里,实力水平上升了几个等级。不管是使用的军备上,还是在作战方式上,德国都是当时的顶尖水平。在德国发起的侵略战争中,德军先进的作战方式,其他国家根本就招架不住他的猛击,这场大战他占有很大的优势。哪怕与实力强大的苏联斗争,想要打击掉德国的一支军队,苏联方面付出的至少是两倍。在德国刚开始入侵苏联的时候,苏联自己国家的人对苏军都没有信心,都怀疑,他们能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果德军能够保持之前战役中的战略优势,能够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么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很值得期待了。
军事历史学家赫韦格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名声,曾经就有人邀请他做了一些关于历史军事战争的假设。他在这里面的一个猜想是,如果二战中的德国没有被打败会怎么样?实际上就是在思考,如何在不对历史进行大变动的情况下,让德国不被打败。在赫韦格看来,这个关键时刻就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初。所以赫韦格拟定,苏联在斯大林被炸死后群龙无首,苏联为了维持统治,和德国坐上了谈判桌,向德国提供某些特权,在德国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后,希特勒就会把视线转向英国。依他所见,德国在战胜苏联后,一定会接着攻打英国。这一观点十分有说服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时候的德国,只差攻占下英国就可以占领整个欧洲了。
德国将法国击败以后,曾表达过想与英国保持和平关系,但英国却没有接受。1940年,希特勒在德国法西斯颁布了第16号指令,并说到:“英国没什么本事,军事力量是看不到希望的,但还不愿意做出任何妥协,所以我决定开始为入侵英格兰做准备,并在必要时进行入侵。”由此可以看出希特勒对于侵占英国的想法一直放在心上,从未放弃。
但是一直遭受到英国军队的抵抗,德军在英国连连遭遇挫败后,便将攻击对象换成苏联。希特勒也是进行了好几个月的深思熟虑后才确定开展巴巴罗萨行动。而且即使已经定下巴巴罗萨计划,位于英国上空的轰炸行动仍然没有停止,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上空才没有了德国的轰炸机。
在二战开始以前,面对德国不断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选择一味退让,而苏联为了保全自己便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斯大林认为德国不会不顾条约限制而进攻苏联,就算德国要进攻苏联,应该也会是英国沦陷以后。但谁知在1941年6月22日,百万德军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苏德边境地区待命,在凌晨4点半,德军正式向苏联展开攻势。一时间,让苏联猝不及防,面对德军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反观这时候的英国,就看得比苏联长远。它深知要是苏联倒下,德国想要一统欧洲,那么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将是自己,可以说是生死相依。从6月27日开始,因果就开始不遗余力的对苏联实施军事援助。在有了自己士兵的顽强抵抗,英国等盟友的援助,和自己的资源以后,和德军打起了长达四年的消耗战,于是德国在这场消耗战中逐渐失去战场优势,让苏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由希特勒自己构思完成的,很多德国将领在看完这份计划后,曾经向希特勒建议,英国应该成为首先被解决的对象,解决英国之后,再把战场扩张到苏联。但是自负的希特勒怎么会听取旁人的建议,并且占领整个苏联并不是他的目标,毕竟苏联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很多地方并没有资源,只是荒芜的空地,他只想占领几个关键的地方,并且他认为德国当时正是急缺资源的时候,等拿到土地和资源,再继续进攻英国,应该能更快胜利。德军攻打苏联初期,德军连连获胜,似乎也证明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可行性。然而由于没有快速打下苏联,德军很快呈现劣势,希特勒最终没有实现他称霸全球的美梦。
原本,希特勒决定1941年5月中旬就开始对苏联的入侵,但是4月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举动打乱了他的计划,于是只能改期到6月下旬。这样一来,希特勒又重新修改了入侵苏联的计划,因为入侵速联系行动的推迟,留给德军的时间不多了,他们必须缩短作战时间,所以德军在考虑是不是该在两到三个月就打下苏联。但是由于这一个多月时间的推迟,导致了蝴蝶效应的发生,1941年,苏联的冬季提早到达了。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一路胜利,但是由于计划的推迟,它已经错过了最好的进攻机会,所以使得德国在这场战争中过于急功近利,但是德国并未在冬天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德国被迫打成了持久战,此刻的德国,由于要进行双线作战,所以略显狼狈。此时,德军第一要防止英国登录欧洲大陆,并且又要继续攻打苏联,德国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虽然德军明面上是被苏联打败的,但是由于德国也一直没有打下英国,英国对德国来说就像是心头的一根刺,因此在二战中,英国也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
或许你也曾有这样的设想,如果德国在攻下法国以后,进而继续占领英国,二战的格局是否会就此发生巨大的改变?但事实上,当时的德国在攻下法国以后,也是有了巨大的消耗,此时的德国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再继续拿下英国。毕竟当时的英国拥有着强大海军力量,德国在这一方面不敌英国,缺乏必要的海军装备,第二一个,就是连年的战争也使得德国很缺钱,前文我们也说到,德军先进攻苏联,主要就是为了在苏联身上获得资源,战争资源就是财富,德国当时之所以取消了针对英国的海狮行动,就是因为太穷。第三则是,德军即便穿越了横亘在其中的英吉利海峡进行登陆,也很难通过英国皇家空军这一关。所以即使德国当时进攻不是苏联,立刻就进攻英国,其取胜的机会也并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痛。据不完整的数据,二战的伤亡总人数超过了9000万人,财产损失高达5万多亿美元。而二战战场里伤亡人数最多的欧洲战场,有6000万人在二战中负伤或死去,犹太人占了欧洲战场总伤亡人数的十分之一。不管德国那时已经处于多领先的地位,军队作战能力有多惊人,以上都不能成为德国为了获取更多资源,向其他国家开战的原因。胜利永远属于正义一方,为此希德勒成了遗臭万年的人。
但让人欣慰的是,关于德军在二战中的恶劣行径,德国人不仅不否认,还大胆面对国际上的指责和批评,随时保持反思的态度。一直到今天,上台的那些德国总统和总理,总是会在公开的场合表明歉意以及随时反思的态度,而一直逃避历史的日本就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而伤亡惨重的二战也在督促着世界各国,胜利永远属于正义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