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辈出、群雄并起、运筹帷幄、《三国演义》……我想,这或许就是人们喜欢三国的原因吧。
可是,正因三国太过精彩,所以很容易忽略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其实有些细节,比诸侯纷争,甚至是武将单挑更有意思,比如九锡。
九锡,也被称为九赐,是由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九种事物或权力,包括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jù chàng)。王莽时有所不同,不过大同小异,基本就是为凑“九”这个数字,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之极,所以看得很重。
加九锡,被世人看作“篡位”的征召,由西汉末年的王莽奠定了基调,可以说是“前辈”。
而东汉末年,大家普遍认为董卓也曾加九锡。这是真的吗?我看到的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说其“加节传、斧钺、虎贲”。如果事实如此,那就有意思了,因为这些礼器,非常耐人寻味。
一、自知之明
“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弓矢、秬鬯”,这是董卓没有享受过的,或者说,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赐于董卓的。这些具体是指什么呢?
车马,指金车和兵车,简单来讲,就是出行和用兵时所乘的车,至于与天子所乘有啥区别,咱们就不细聊了,反正都不如现在的“小天使”。
地震,卓以问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fān),远近以为非宜。”卓于是改乘皂盖车。——《后汉书》
金华青盖,算是皇家专用,比如皇子诸王,“加锡”的大臣也可以坐。所以,当董卓乘此车时,蔡邕认为不合规矩,于是改成了“皂盖车”,皂盖车属于两千石以上的公卿列侯所乘。
那么,皇帝乘坐的是啥?想必各位都记得刘备小时候说的那句话:“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羽盖华蚤,便是天子所乘了。
由此可见,九锡中最被看重的“车马”,董卓是没有享受到的,顶多算是试驾过。
《礼·含文嘉》中记载,“能安民者赐车马”,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可行者赐以车马”。难道董卓自知德不配位,所以没有让皇帝加赐车马?如果真是这样,那董卓还真是有自知之明。
衣服呢?所谓衣服,即衮冕(gǔn miǎn)之服,配朱履。天子冠饰为十二章、白玉珠亦为十二,三公及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则用华虫七章。史料没有写明董卓所穿服装的样式,只说“服饰近天子也”。
衣服象征着民富,即“能富民者赐衣服”,董卓搞得天怒人怨,还用“小钱”鱼肉百姓,即便董卓真的被赐以“衣服”,也是会遭人唾骂的。
此外,乐县为修音器具、朱户为红漆大门、纳陛为专用通道、弓矢为特制弓箭、秬鬯为祭赏用酒,其含义各有不同,即“能和民者赐乐县,民众多者赐朱户,能进善者赐纳陛,能征不义者赐弓矢,孝道备者赐秬鬯”。
对照一下便知,这些礼器的含义,董卓基本上不沾边。当然,即便他不曾被恩赐,也可以直接拿来用,无非是走个形式罢了。
二、称心如意
“加节传、斧钺、虎贲”,这又是指什么呢?咱们先来看九锡中的斧钺和虎贲。
所谓斧钺,也叫鈇钺,看名字就知道是指兵器了,含义也很明显,“能诛有罪者赐斧钺”,也就是说,专征专杀,类似于尚方宝剑。
有一种说法是斧钺为两种兵器,虽然我不太了解,但也觉得没必要,即然是御赐之物,体现得应该是其象征意义,难道杀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武器?古人的想法和癖好,我是无法理解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头部都非常沉重,如果用来行凶,应该是“砸”,这就很符合董卓的体型和个性了,或许在“执法”时,直接用其杀人也说不定。不过,这东西看起来很沉,董卓不会时常带在身边,不然扔向吕布的就不是手戟了。
至于虎贲,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三)百位虎贲卫士,也有人说是虎贲卫士所执武器,类似于戟。
当时的戟有长戟和手戟之分,长戟通常用来摧毁武器
,比如《三国志》中的这段:“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典韦所用便是长戟,长戟的小枝为平角或向下,《三国演义》中的方天画戟,以当时的技术,即便做得出来,也没法用。
所以,我觉得这“虎贲”,很有可能是手戟。
有没有可能是虎贲卫士呢?或许有,但我不知道要如何操作,董卓是来当权臣,甚至有可能是来抢皇位的,赐他虎贲卫士做什么呢……
“能退恶者赐虎贲”,这恶,明明就是董卓自己嘛,恶人往往以“恶”为荣,这也算称了他的心意吧。
再来说说节传:
节传并不属于九锡之一,简单讲,就是一种凭证,或者说是许可证: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当然,如果硬将其算作九锡之一,也没啥不可以,毕竟九锡这种东西就是礼器,只要有别于大众,凑够数量就行。
三、天理昭昭
董卓的成功,大多是靠“天”。
从出生于颍川起,董卓便一直受到上天的眷顾,尤其在升官发财这方面,比如“夜有流星如火”,使得董卓大破凉州叛军。
后来多次抗旨,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还因距离洛阳城近,而捷足先登。到了洛阳城内,禁军的首领死光了,他接管了禁军;外面的丁原被吕布杀了,他接管了并州兵;皇甫嵩束手就擒,董卓又接管了三万将士。
不是说恶有恶报吗?怎么上天会如此眷顾董卓呢?
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董卓在入京以前,很少露出奸邪之相,尊敬领导、体恤下属、南征北战、毫无怨言。很多人都被他的行为所欺骗,比如袁隗。
袁隗是袁绍的叔父,出自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中官位最高的,他曾在董卓被免官后征召其为掾吏,可以算是有知遇之恩了。然而袁隗的下场却很惨,因为袁绍的反叛,袁隗以及袁家五十余口,统统被董卓处死。
当董卓进京,上天依然想给他机会,董卓说“久雨”,便罢免了司徒,由自己接任,结果雨果然停了。
可是,随着董卓势力的巩固,其残暴的一面尽显,上天终于醒悟,慢慢将他抛弃,地震、瘟疫,甚至在战场上也多次失利,最终被亲信王允设计,死于护卫吕布之手。
回想董卓的种种罪行,与他没有享受到的九锡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董卓不仅得不到其它礼器,而且会被自己称心如意的家伙们,置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