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进行曲》诞生于抗日烽火连天的时代,其背景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
1. 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勇事迹
1933 年长城喜峰口战役,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日军,取得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原属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1930 年西北军解体后,经张学良允准改编成二十九军。二十九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备受歧视,粮饷不足,武器装备尤为低劣。在国难当头之际,二十九军官兵上下决心恪尽军人天职,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军长宋哲元提出 “枪口不对内” 的口号,积极准备抗日,保家卫国。结合西北军官兵均有武术基础的特点,提出建立大刀队的想法,聘请武术名家李尧臣先生为教练,编了一套 “无极刀法”。
1933 年初,日本军队侵占热河省,并向北平一带推进。二十九军奉命开赴长城前线,防守喜峰口。3 月 9 日,赵登禹旅长领受夜袭关外日军的任务,共砍杀敌人 500 多名,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两天后,赵登禹、佟泽光两旅长各率两个团再次夜袭敌营,大获全胜,共杀死杀伤敌人 3000 多名,烧毁大量物资和弹药,还有一批武器装备。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挽回了热河抗战中中国军队溃败所蒙受的耻辱。从此,二十九军作为 “抗日英雄部队” 闻名中外。
1937 年 “七七事变” 后,大刀队在保卫卢沟桥的战斗中再次立下大功。7 月 12 日《世界日报》以《二十九军大刀杀日贼》的大标题报道,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再次传遍各地。何香凝赋诗称赞,全国人民对二十九军取得的胜利无不欢欣鼓舞,纷纷组织慰问,游行欢呼。
2. 麦新的创作契机
爱国青年麦新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气概深深震撼。1937 年 7 月底的一天晚上,麦新熬夜读萧红的《生死场》时,灵感突发,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1937 年 “七七事变” 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 “大刀队” 的英勇事迹传到上海,让麦新深受震撼,他到处搜集和采访有关二十九军的抗战事迹,尤其是大刀队的英雄壮举,开始酝酿如何用歌曲反映 “大刀精神”。一天清晨,麦新突然喊出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他的思想从民众的抗战热情中升华,一首流畅自然、热情奔放的曲调脱口而出,《大刀进行曲》就这样诞生了。
二、词曲作者麦新
1. 麦新的生平
麦新原名孙培元,1914 年出生于上海。1929 年考入上海美商开办的 “美亚保险公司” 当练习生,后转为职员。在工作之余,麦新坚持学习,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他逐渐接触到进步书籍,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麦新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 年 “一二八” 事变,日寇进攻上海,麦新奋不顾身地投入抢救伤员、慰问军人等活动。1935 年 5 月,麦新参加上海青年会领导的进步歌咏团体 ——“民众歌咏会”,从此和歌唱艺术结缘。1936 年,麦新参加吕骥同志领导的进步文艺团体 “业余合唱队”,被选为常委,成为吕骥同志的得力助手。在这一时期,麦新开始了歌曲创作活动,代表作有《向前冲》《马儿真正好》《只怕不抵抗》《保卫马德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作品,他还与孟波同志一起编辑出版了国统区第一本救亡歌曲集《大众歌声》。
2. 麦新的音乐创作历程
1936 年,麦新创作处女作《九一八纪念歌》,经冼星海谱曲后传遍上海。1937 年,麦新得知 29 军大刀队与日寇浴血肉搏取得重大战果后深受鼓舞,连夜创作了《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曲一经诞生,就如疾风闪电,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城镇乡村、前线后方,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民族解放的号角。此后,麦新还创作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保卫马德里》《只怕不抵抗》等著名作品。
1937 年 9 月,麦新参加中共上海地下党组建的 “战地服务队”,开赴前线参加抗日。1938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 10 月,经周恩来批准,麦新奔赴延安,任 “鲁迅艺术学院” 音乐系党支部书记,参加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及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保卫边区》《毛泽东歌》等很多革命歌曲。
抗战胜利后,1945 年 8 月,麦新随大批干部奔赴东北。1946 年 2 月,调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开鲁县工作,先后任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参加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和武装斗争。期间,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革命歌曲,如《农会会歌》《翻身五更》《咱们的游击队》等十几首歌曲。他还经常亲自教唱革命歌曲。
1947 年 6 月 6 日,麦新在执行任务途中遭匪徒袭击,壮烈牺牲,年仅 33 岁。为了纪念麦新,开鲁县委、县政府将五区命名为 “麦新区”(今麦新镇)、万发永村改为 “麦新村”。
三、歌曲的特点与影响
四、歌曲的历史意义
《大刀进行曲》以其雄壮激昂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歌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激发了爱国情怀和战斗意志。1933 年长城喜峰口战役中,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国,让人们看到了抗日的希望和力量。麦新创作的这首歌曲,迅速在全国军队和民众中传唱,成为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每当歌声响起,人们仿佛看到了二十九军将士们挥舞大刀,奋勇杀敌的场景,心中涌起无尽的勇气和斗志。
这首歌曲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坚决抵抗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歌曲中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团结战斗勇敢向前” 的歌词,呈现了全民皆兵的振奋场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精神风貌。这种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奋勇拼搏,也成为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刀进行曲》成为宣传抗日、动员民众投身抗日的有力武器,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歌曲完成后,麦新先在街头巷尾咏唱,不久便传遍整个上海,后来迅速传遍全中国。它以简洁明快的歌词和豪迈的进行曲速度,向人们传达了抗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号召全国人民拿起武器,与敌人战斗到底。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这首歌曲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抗日热情,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大刀进行曲》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采用自由体乐段,首尾呼应的结构形式,打破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使曲调流畅、节奏铿锵有力。豪迈的进行曲速度,一开始就使用切分节奏,打破正常强弱关系,形象地描绘出将士们迅速从腰间抽出大刀的情景。歌词简洁明了,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全民皆兵的场面以及抗战到底的决心。这首歌曲不仅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了人们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大刀进行曲》让后人铭记那段英勇抗击日寇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它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见证,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壮举,想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抗击日寇而付出的巨大牺牲。通过这首歌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抗战历史,感受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将抗战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