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卉 徐彦
良渚博物院迎来专业参观团 记者 徐彦 摄
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邀请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良渚。今日(11月25日)下午,位于余杭的良渚博物院迎来了最专业的参观团——他们中不仅有来自多个国家(地区)的十余位外籍考古学家,还有30余位国内考古界享有盛名的学者教授。
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良渚 记者 徐彦 摄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良渚古城遗址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为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窗口。
良渚博物院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博物院,内有“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多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以及遗产价值。馆内丰富的藏品吸引了考古学家们或驻足凝视,或互相探讨。
外国考古专家接受采访 记者 徐彦 摄
潮新闻记者获悉,之前因工作需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些课题组、项目组也会安排外籍专家参观良渚博物院,但像今天这样规模的参观团属实不多见。作为东道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陪同外国同行,边看边交流。
中外考古学家一起探讨 记者 徐彦 摄
良渚从哪里来?就在本届“良渚论坛”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介绍“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最新考古发现。良渚古城的各类资源和人口皆由外部汇入,其影响力和发达程度超乎想象。
长期以来,在国际语境中,只有经过考古发掘实证具备“文字、金属、城市”三要素的才够得上“文明”。“没有考古工作,几千年前的社会形态我们不了解。从器物中,可以看到人的活动。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明,早在距今5300年,良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城市的建立是文明的标志。良渚文化有没有文字?考古学家们争论了多年。随着以后考古工作的开展,这方面会有进步。再一个,社会存在等级的分工,当时有国家的形态,有的地方玉琮比较瑕,有的玉琮脏东西比较多,反映了当时有比较明显的社会分化。”中国植物考古学领域的“郑博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云飞说。
今天,在良渚博物院,为考古学家团解说的双语解说员是美国姑娘麦安琪。面对如此专业的参观团,向来自信的麦安琪有点紧张。
麦安琪在美国读书时所学专业是东方学,选修了中文,从此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她来到中国,工作后考取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已经在杭州生活近10年。
“我就住在良渚,很喜欢这个博物院,想把它介绍给外国朋友。有一天,他们问我要不要当志愿者?我觉得挺好的,就从‘野导’成了专业的讲解员。”自从担任了良渚博物院志愿者,麦安琪做了很多功课,力求能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准确地传递给游客。
双语志愿者麦安琪 记者 徐彦 摄
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经过审议决定,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