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事之中,国民党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包围在了碾庄地区。当时,蒋介石不愿意舍弃黄百韬兵团将近十多万军队,就命令杜聿明赶赴徐州指挥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救援黄百韬。结果,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坚持十二天之久,也没有等来援军,最终全军覆没。有很多人说,黄百韬兵团之所以等不来援军,是因为邱清泉根本不想救他,在救援过程中出工不出力。那么,邱清泉为何不愿意救援黄百韬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邱清泉和黄百韬,一个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蒋介石的嫡系爱将,一个是标准的杂牌将领。这两个人起初并没有什么交集,却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豫东战役中产生了矛盾。简单来说,就是在豫东战役期间,黄百韬率领整编第25师突然拍马杀到,替友军解了围,但是很快黄百韬成了众矢之的,遭遇到围攻。眼看黄百韬逐渐不支的时候,邱清泉率部迂回而来,迫使华东野战军撤围而走,变相地为黄百韬解了围。
豫东战役后,黄百韬因为作战勇敢受到蒋介石的表彰,为其办法了象征国民党军最高荣誉的青天白日勋章,可自认为替黄百韬解了围的邱清泉却什么都没有捞到。由此,黄百韬和邱清泉两人开始心存芥蒂,黄百韬觉得邱清泉什么都没得到,必然心里记恨自己;而邱清泉觉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竟什么都没得到,所以对黄百韬心生怨气。
因为邱清泉和黄百韬之间的这件事,所以很多人认为在淮海战役中,邱清泉因为当初没有获得白日青天勋章,而不愿意救援黄百韬,想让黄百韬出丑难堪。其实,除了这小小的一枚勋章之外,邱清泉之所以不愿意救援黄百韬,是因为担心自己在救援路上被分割包围。当时,按照华东野战军最初的战术设想,是想采取围点打援的方式,以黄百韬兵团为诱饵,着重歼灭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这两股援军。
邱清泉起初对于救援黄百韬信心十足,结果在大许家一线遇阻之后,他察觉有大量不明部队向自己的后方穿插,所以邱清泉担心自己离徐州越远,被分割包围的风险就越大。俗话说,救人不能搭上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邱清泉采取了一个所谓的“尖锥形”军事部署,也就是前方的兵力少,后方的兵力多,造成实际救援力量严重不足,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各位读者,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