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一个聪明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征兆,他才十岁上下,便可以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
如果把曹植放在现代,那就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曹家的孩子都有做“别人家孩子”的潜质。
虽然后来曹丕因为与曹植争斗被后世所诟病,可是曹丕也是三国时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
两个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无法仰望的样子,曹操在三国中被后人评价为“奸雄”,但这样一个人能培养出诸多优秀的孩子,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曹植在《白马篇》中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一篇热血沸腾的诗作,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郎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同时也对未来寄予了希望,曹植的理想就是为了国家而奋斗终生。
也许每一个少年都有一个为之奋斗的未来,一个理想就如一颗种子,如果有合适的沃土,它们就会生根发芽,直到长出参天大树来。
曹家确实是英才辈出,在曹操的25个儿子中,据说曹操心目中的候选人就有四个,他们分别是曹昂、曹冲、曹丕、曹植。
曹植文采斑斓,与曹操颇为相像,正因为如此,曹操也很属意他做世子。
一个有理想,有才能,也有乃父之风的世子,本是很有机会走上权力的巅峰,可是他自身的性格却让这个机会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