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朱元璋相较而言,谁更为出色?不吹不黑,九个方面对比!
论及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堪称是最相似的一对帝王,无论是从开国之初还是对待功臣的态度来看。针对谁更为出色的争论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今天我们将从九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一、开局身份
这两位帝王都出身于农民,堪称历史上开国之初面临最艰难局面的两位。
然而,在起义之前,一个是泗水亭长,一个是皇觉寺和尚。一个手持一把剑,一个只有一个碗。朱元璋在开局阶段略胜刘邦。
二、队伍由来
两支队伍皆由地方同乡组成,一支由丰沛集团组成,另一支由淮西勋贵领导。
然而,刘邦的起源是关中骊山的囚犯,自力更生;相比之下,朱元璋则是依靠嫁入郭家才得以发迹。若说刘邦释放囚犯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那朱元璋成为郭家义子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支队伍由无经验的逃犯组成,另一支由经过严格训练的义军组成,刘邦领导的队伍略显优势于朱元璋的。
三、最强对手
有一位无与伦比的西楚霸王,另一位则是阴险狡诈的陈友谅。
尽管项羽被认为情商较低,但他却能够以一敌十,不论面对何种奇谋诡计,在他的强势之下,一切都变得不堪一击,无论是巨鹿之战还是彭城之战,都是明证。
此外,尽管项羽在战略方面表现一般,但在战术上无人可及,他是史上最早提出利用骑兵高速冲击力进行闪击战的人之一,在没有马镫的时代,能够想到后世骑兵战术的先驱,这在军史上也是非常先进的。
毫无疑问,没有人会认为陈友谅能够比得上项羽。
因此,从对手的角度来看,刘邦也要强于朱元璋。
四、用兵能力
刘邦的军事才能受到张良和韩信的评价,张良认为他天生具备学习兵法的天赋,可以说是“天授才能”;而韩信则认为刘邦擅长将将之术,但最多只能带领10万兵。
登基后,刘邦在没有韩信和张良的辅佐下,短短七年内,成功平定了陈豨、臧荼,讨伐了卢绾、韩信,亲自率军征讨英布,这充分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水平。特别是在平定陈豨和击败英布的两次战役中,他的统帅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尽管刘邦的军事才能经常被低估,但与被誉为“自古能军第二”的朱元璋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总的来说,朱元璋在用兵能力上明显优于刘邦。
五、用人水平
刘邦曾自言:决胜千里不如张良,治理国家不如萧何,战场智略不及韩信,但这三位杰出人才,我却能够善加利用。他对自己的用人之道信心满满。
历史上的教员也多次高度评价刘邦,在他们看来,他是封建社会皇帝中最善于用人的一个。
尽管朱元璋麾下也涌现出了许多能臣猛将,但在用人方面仍然不及刘邦。
六、政治能力
刘邦在建国后与民休息,确立了郡县制度,认为非刘氏后裔不足以称王。而朱元璋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大量封赏子孙为王,同时建立了锦衣卫,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然而,两位皇帝最终都遭受到了政治上的反噬,汉朝出现了七国之乱,明朝也有靖难之役。
不过,刘邦的政策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很多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秦朝因中央集权过度而灭亡,刘邦缺乏经验,采用了老路的分封制度,但很快意识到问题,立即消灭了异姓王,尽管同姓王的分封仍然存在。
而到了朱元璋时代,已经有了各种规范和样板可供参考,然而他却在两千年后重蹈刘邦的覆辙,实在令人惋惜。
刘邦在政治水平上明显强于朱元璋。
七、性格为人
尽管刘邦和朱元璋都大肆屠杀功臣,但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
刘邦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武将,而且这些武将确实对王朝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像英布、臧荼、韩王信这些异姓王,他们要求兵权、要求粮食,实际上形同诸侯,而皇帝又岂能忍受这样的局面。
举个例子,当楚汉对峙的关键时刻,韩信竟然请求封为“假齐王”,而不是立即援助荥阳的紧急情况。然后在挟制称王之后,尽管最终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叛汉投楚,但也没有按照约定前来与刘邦会师,直到项羽被围困垓下才匆匆赶来。在云梦泽事件后,又不停地煽动陈豨谋反。种种行径,刘邦怎能容忍。
然而,刘对待文臣还是相当不错的,像张良、陈平、萧何这些人都能够善终。而且他对于死后几位丞相的安排也是妥妥当当的,这些老臣能够得到如此信任是完全实至名归的。
反观朱元璋,在他31年的统治中,分封了10个公、52个候、3个伯,几乎都被屠杀殆尽。有人曾经统计过,朱元璋所封的公、候、伯的死亡率高达惊人的89%。
在对待功臣、故主和仇敌方面,刘邦和朱元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项羽去世后,五位将领各据一方,刘邦则在谷城之阳以金缕玉衣的王侯之礼厚葬了他,并三次在其坟前举行哭祭。他还对项氏宗族没有采取诛杀行动,更重要的是没有诋毁或抹黑项羽的名声。
对待自己的故主楚怀王,刘邦不仅为他举行了大规模的葬礼,还建立了庙宇进行祭祀,使百户人家世代守护着楚怀王的坟墓,可谓是仁至义尽。
朱元璋也对刘邦的宽仁大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然而,朱元璋自己的行为却与此相悖。他不仅袖手旁观故主的覆灭,还亲手谋杀了小明王。对待其他义军如陈友谅、张士诚等,更是直接斥之为叛逆,竭力抹黑其名声。
刘邦展现了豁达和大度的气度,而朱元璋则是雄霸之主,两者在此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八、身后事
两位君主的继承者都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汉惠帝刘盈性情宽厚但体弱多病,被吕后夺取了实权;建文帝朱允炆雄心勃勃却缺乏才干,最终被四大四叔靖难篡位。
然而,刘邦之所以没有留下更多遗嘱,可能是因为他在登基时已经年过半百,且在位期间频临危局,南征北讨。尽管如此,他仍然留下了一份非常明智的遗嘱。
就遗嘱而言,在帝王之间,刘邦的遗嘱也堪称最具预见性。他先是预言了萧何会成为他的宰相,接着预言了萧何去世后曹参将接任宰相,然后再次预言曹参去世后将由王陵和陈平共同执掌政权。这些预言都一一应验,毫不差错。吕后等人还问及对王陵和陈平的安排,刘邦却生气地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这表现出了他的清醒和谨慎。
在身后事上,刘邦也显示出了超越朱元璋的智慧和处理能力。
九、历史功绩
刘邦:
1、草根出身的刘邦开创了帝王之路,他以雄才大略,破秦灭楚,重新组合了分裂的天下格局。如果没有刘邦的出现,秦始皇的一统天下的成就将难以如此辉煌。
假设项羽夺得天下,继续实行分封制度,中国是否会再次陷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尽管秦朝曾有过伟大的成就,但其统治时间短暂,刘邦继承并延续了秦朝的一统思想。如果没有刘邦的出现,单凭秦朝的影响,也无法使人们深刻认同“统一”的理念。
2、他奠定了民族的永恒基石,留下了“尚赤”的不朽传承,铭刻在国人心中。
3、他传承了祭孔尊儒的政教传统,实行了民族和亲政策,这一举措在百姓和历史的视角下并非不利之举。
4、他留下了重农政策、低税制,以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刘邦登基后,倾听家令之言,尊太公为“太上皇”,彰显了孝道的重要性。此后,汉朝皇帝都以“孝”字追谥,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
5、他开创了“三公”分权的政体,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权治理,皇帝以垂拱之姿统治天下。
6、他树立了手提三尺剑、马上取天下的英雄形象。
在历史长河中,他是皇帝中亲自率兵最频繁、受伤最重却从不示弱的典范。在去世前的半年里,尽管身负六十二岁的伤残,他仍然亲自率军征战,再次受伤于激战之中,却毫不畏惧,依然奔赴乡亲,亲自祭拜孔子,跋涉千里。这种英雄气概,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汉赵开国皇帝刘渊曾言:“伟大的人应当效法汉高、魏武”,后赵的石勒也曾表示:“如果我能遇到汉高皇,我将面向北方,效之事之。”
朱元璋:
1、他首创南北统一,驱逐外族,恢复了中华的辉煌,重新建立了汉人的尊严。若非有他的大明王朝,华夏恐怕会长期受到外族统治。
2、他夺回了汉人失去的燕云十六州,辽东辽西已失去了千年的领土,并将云贵两省纳入汉地十八省的版图,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控制。
3、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朝贡体系的巅峰,其鼎盛时期藩属国超过一百个。
4、他废除了宰相制度,创立了内阁雏形,消除了权臣的干涉,对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达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
5、他的性格塑造了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的外交准则,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态度铸就了国家的坚不可摧。
刘邦虽然利用早逝的千秋,建立了伟大的大汉王朝,但就其历史贡献而言,刘的功业明显超过了朱。
总体而言,刘邦的成就高于朱元璋。
刘邦创建大汉王朝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朱元璋。作为首位平民皇帝,他打破了长达一千多年的贵族统治,实现了平民成为王侯将相的可能。相较于李世民和朱元璋等前辈,刘邦面临的挑战更为巨大,因为他缺乏前人的经验。然而,他善于用人,聘用了像叔孙通这样的秦朝老臣以及张良这样的六国贵族,并且善于听取他们的建议。
另外,朱元璋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显著缺陷。他忽视了商业税收,废除了宰相职位,并且设立了不得修改的皇明祖训。相比之下,刘邦更加睿智,意识到一个制度的寿命大约只有三五十年,并且相信后人的智慧。他留下了政策改革的空间,例如推行郡国并行制度,为郡县制度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此外,朱元璋的暴虐行为显而易见。跟随他,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机会被处以死刑。而跟随刘邦,只要不惹事不称王,就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跟随刘邦明显更加有前途。你觉得呢?#图文万粉激励计划#